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地方频道>>

李文献:矮塔斜拉桥拉索技术上展示中国智慧

  李文献干创新干得有滋有味。

  【建设行业 报道】他不在科技人才汇聚的大都市,也不在开放发达的沿海地区。他在广西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里供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重山峦没能遮住他的双眼。他把矮塔斜拉桥的拉索技术推向了世界高峰。

  一年中,李文献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外。11月的前20天,他先是抵达福建,后又去了江苏无锡,再就是跑到上海,后来又奔向四川攀枝花。一切都与桥梁拉索有关。比如他去福州,是为公司竞标答疑,使公司顺利拿下合同:未来将在福建乌龙江上修建世界最大跨度的矮塔斜拉桥,其拉索系统将由李文献所在的欧维姆公司提供。最近两个月,公司拿到了国内外十几座矮塔斜拉桥拉索的订单。

  李文献与拉索结缘是在上世纪末。

  那时,福建漳州要建中国第一座矮塔斜拉桥,而此前中国的斜拉桥都是高塔的。1994年,日本在世界上建造了第一座矮塔斜拉桥。拉索从索塔中间连续穿过,而不是像高塔桥那样锚在索塔上。拉索对索塔的横向拉力几乎没有了,只有竖向压力。此外,其景观性和经济性也比较好。

  欧维姆公司承担了漳州大桥的拉索体系建设。那期间,李文献没少往漳州跑。他发现日本的拉索体系在技术上还存在索鞍应力过大、穿索麻烦、抗滑力不均匀、防水效果差等问题。“我就老想着怎么完善和提升它的技术。”李文献说。

  他从索鞍入手。拉索穿越索塔时被置入索鞍结构中,其缺陷是索鞍的内外管接触部位应力过大,有可能使混凝土开裂,并且下层钢绞线会受到上面和侧面钢绞线的挤压,受力情况差;索鞍内钢绞线的防腐无法检查,未来钢绞线更换也难以实现。

  李文献提出采用集束孔索鞍的解决方案,就是把索鞍由大粗管改成蜂窝状的小孔洞,每个小孔穿过一根钢绞线。这样就能把拉索的应力分散、均匀地传递到索塔上,钢绞线之间也不存在相互挤压,受力情况明显改善,同时防腐的问题也解决了。

  当李文献提出集束孔索鞍的技术方案后,他咨询了许多企业,但由于技术难度太高,谁都铸造不出这种索鞍。

  他又想能不能改用焊接技术做一个新索鞍呢?他四处奔走,终于说服一家企业试一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工人对企业总经理说:“那个神经病设计出的东西怎么能做出来?”总经理鼓励大家不要泄气,并反复改进工艺。在报废了很多试制品后,世界上第一个分丝管索鞍终于诞生了。

  2003年,分丝管索鞍索通过了模型试验,并在兰州小西湖大桥首次应用成功。

  不论是之前的内外管索鞍还是新发明的分丝管索鞍,在安装后都面临着拉索在索鞍里相对滑动的问题。抗滑就成为关键技术之一。李文献带领的团队不断地研究,使抗滑技术不断升级,现在已到了第6代——单侧双向抗滑装置。“欧维姆的矮塔斜拉桥拉索产品之所以能够占有国内80%的市场,主要是我们的技术一直领先,不断创新。”

  欧维姆的矮塔斜拉桥拉索新技术还从国内流向海外。

  韩国人在设计矮塔斜拉桥KUMGA大桥时遇到了索塔应力过大的问题。在一个日本人的推荐下,韩国人找到欧维姆公司。李文献解决了他们的难题。后来欧维姆一举中标韩国KUMGA大桥拉索体系建设。但韩国人还要对技术再做试验,到瑞士去做拉索疲劳试验。试验中采用欧维姆的拉索锚具和韩国产的钢绞线,结果两次试验都失败了。由于试验费用昂贵,韩国人说再失败就得由中国人出钱做了。欧维姆分析后认为,失败原因是韩国的钢绞线性能达不到要求,就提出换欧维姆的钢绞线。结果使用中国产品试验顺利通过了。继KUMGA大桥之后,韩国又有5座矮塔斜拉桥也采用中国的拉索系统。在国际上,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孟加拉、印尼等国都采用了中国的矮塔斜拉桥拉索体系。

  目前,中国已建造矮塔斜拉桥120多座,超过其他国家的总和。这其中就有李文献及团队解决拉索关键技术的功劳。

  在基层搞创新,李文献收获颇丰:自治区新产品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均为第一,还有41项专利。这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奖励与评价。

(作者:李大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