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职工园地>>

全力打造“工地化”培训课堂

  在建筑业朝着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方向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推动农民工向新型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紧迫任务。然而,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在应对这一转型需求时暴露出诸多弊端,学校课堂与建筑工地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限,脱岗培训效率低下且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这些问题使得传统职业教育难以契合建筑业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履行“育训并举”的职责,突破传统脱岗培训“工人不愿培、企业不愿供”的困境,推动技能培养与生产现场深度融合,创新构建“孪生工地+实操工位+研创工坊”三位一体工地化培训课堂,将工地转化为教学场景,打造“培训即生产、学习即上岗”的职业教育新生态,有效破解建筑工人培训“工学矛盾”,为行业人才培养注入全新活力。

  孪生工地激活碎片化学习效能

  该学院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建筑工人职业培训平台,打造支持移动端接入的云课堂,工人可利用休息时间灵活学习砌筑规范、钢筋绑扎等理论知识,打破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同时,平台开发高仿真虚拟教学系统,通过3D演示还原56个关键工序、AR(增强现实)技术拆解16项特殊工艺、VR(虚拟现实)模拟8类复杂工况,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反复演练高空作业、深基坑支护等高风险操作,实现“理论学习+虚拟实操”无缝衔接。

  该模式不仅降低脱岗成本,更让高危作业培训更加安全、高效。某项目班组长介绍说:“现在用手机就能学习理论,还能在虚拟场景上练习操作,培训效率显著提升。”

  实操工位实现“边干边学”精准赋能

  该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在长沙等地的示范工地设立“技能加油站”,构建“生产工位与训练工位比邻、企业导师与实训教师协同”的实操教学模式。

  企业导师在真实施工场景(如剪力墙施工)中讲解模板支设要点,实训教师同步在训练工位拆解钢筋绑扎等操作手法,形成“师带徒—做中学—训中改”的闭环培养体系,让学员在参与混凝土浇筑、构件安装等实际作业中,同步掌握振捣技巧、安装规范等专业技能。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工人操作规范达标率提升40%,直接推动合作项目质量合格率提升至98.6%,实现“培训与生产同步、技能与岗位适配”。

  工坊攻坚培育“数字工匠”

  针对智能建造设备“不会用、不敢用”的行业痛点,该学院组建由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资深工匠构成的“铁三角”研创团队,在工地设立“研创工坊”,聚焦施工一线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与技能转化。团队不仅研发装配式构件智能安装培训系统,帮助工人掌握智能设备操作,还助力企业累计攻克数十项技术难题。

  “研创工坊”培训模式实施以来,不仅推动建筑工人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实现双提升,更助力建筑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工地课堂培养的不仅是掌握基础操作的工人,更是能驾驭新技术、适配新产业的现代建筑产业人才。目前,该模式已成为建筑工人培训的典型范例,为行业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李曾辉 卜璞 刘龙

上一篇:维权服务常态化 按劳取酬更安心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