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建设>>地方频道>>
建筑业转型升级 加快智能建造人才培养
- 时间:2022-03-09 08:11
- 来源:中国建设报
楼层清洁、室内喷涂、地砖铺贴……过去曾由建筑工人亲力亲为的建筑工序,在有些工地已由建筑机器人代替。一套流程下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也能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达到绿色、安全、环保、优质的综合效果。
在产业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这是智能建造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数字建造与工程管理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长期从事数字建造、工程安全理论与技术研究。他认为,把握数字经济、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智能建造方面的人才。
近年来,国家推动智能建造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力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2021年3月,“发展智能建造”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2022年1月,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工作之一。《“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也提出加快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
为适应当下和未来市场需求,在智能建造大背景下,我国工程建设企业转型升级是必经之路。未来,将有大批智能建造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各企业,以新型建筑专业技术帮助企业适应未来社会和市场需求,实现转型升级。
基于在行业内的走访调研,丁烈云了解到,目前,我国智能建造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智能建造人才缺乏。“懂土木工程的,信息技术、智能化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懂信息技术的又缺乏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丁烈云说。这也直接导致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复合型智能建造人才。尽管已有多所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但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加上几门有关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的课程并不能满足智能建造人才的培养需求。需要建立完善的学科专业体系,包括重构人才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培养模式,特别是培养学生具有“数据驱动工程”的能力,如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算法、驱动一台设备、解决一项工程任务,更多的是让机器人去建造,而不是只靠人力去建造。
作为华中科技大学的教授,丁烈云既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他认为,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还必须有复合型师资。丁烈云建议,高校应鼓励跨学科教学,组建高质量的跨学科师资队伍。通过自主培养或者吸收更多信息技术的师资投入到智能建造的研究和教授中。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也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满足智能建造专业的需要。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为45周岁以下的教师开设有关机器学习、工程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课程。
同时,还要重视智能建造专业的教材建设。丁烈云表示,教材建设需要学科积累,可以组织一些有研究基础、学科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以及数字化转型较为成功的企业专家来共同编写。
此外,还应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有些高校不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甚至有些企业也不明确自身需求。智能建造是一个综合性专业,高校需要引导教师从事智能建造方面的研究,面向企业数字化的转型承接企业的研究项目,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确立智能建造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智能建造的学科规律,把研究成果转化成优质教育资源,用于培养人才。
“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智能建造专业人才,但是人才培养有其自身规律,需要一定的办学条件,包括学科积累、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避免一窝蜂、赶时髦。”丁烈云如是说。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