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建筑文化>>

永葆红色基因,传承“红色”家风

  【建设行业.报道】一个家庭良好的行为标准就是家训,一个家庭所独有的风尚就是家风。家风体现着家教和素养,良好的家风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好的家风才能熏陶出的有教养的子女,家长的言行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

  上世纪60年代,我出生于陕北延安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叫彭秀才,是一名老红军,他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与了抗日战争,曾经四渡黄河,先后在山西河北一带同日军作战,他是129师政治处宣传干事。由于父亲革命军人的身份,我从小就受到了“红色家风”的熏陶,从记事起,父亲就教我做人的道理,一是要本分、诚实,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二是要严于律己,不能给组织和他人添麻烦。从小就在父亲“红色家风”的沐浴下,接受了良好的红色教育,父亲成为我一生的老师!

  那时,我们一家人住在父亲亲手挖的窑洞里,姊妹5个,生活上很艰苦,父亲当时的工资只有39元,母亲没有工作,父亲的工资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平时有了好吃的,父亲都是教育我们大的让小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小了再给小的穿,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中,我们一家也是其乐融融、和睦相处。我记得,那是父亲虽然每个月只有39元的收入,连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是他却自己掏腰包买树苗,自己组织5位老红军开荒创建了曙光果园(30多亩地),建好后一分不要全部交给了政府,他还和其他5位老红军自发守护志丹陵(刘志丹墓),他的事迹多次被陕西日报和人民日等多家著名报刊刊登,并接受了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的专题采访,1983年人民日报再次刊登父亲的先进事迹标题为《从长征到长城---记陕北高原的两位老红军》。

  1980年,我来到了中建二局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当时被称作国家建委103指挥部),当我到单位一看就傻眼了,每天干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我当时被分配的二处四队当抹灰工),每个月全部工资只有37.75元。我们一起来的有四个老红军子女,其他三人都因工作太苦太累相继调回老家。当时,我也动摇过,我就给父亲写了一封信,父亲收到信后马上从四川赶到了洛阳,严厉的批评了我。他说:“你现在比起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时强多了,应该好好的珍惜,在单位踏踏实实的干,要干就要干好,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

  之后,我就踏实的留在了单位,一干就是37年,从一个18岁的小伙子步入了中老年。这些年,一直把父亲的教诲记在心中,按照父亲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着。父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本分、诚实、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父亲居家养老,同我的母亲相濡以沫,一边料理家务,一生勤劳俭朴,哪怕他在晚年的病床上,仍为组织考虑,为儿女着想,从不向组织和子女提出任何要求和欲望。一边关心子女政治进步,经常告诫我们要听党的话,积极工作,勤奋学习。总是以高尚的情操感染我们,以忠诚党的革命精神鼓舞我们,以光明磊落的为人风范激励我们,他忠心耿耿为革命,含辛茹苦育儿女,我们作儿女的永远不会忘记其恩德,永远铭记心怀。父亲虽已离我们而去,他带走的只是他那百病缠绕的瘦弱身躯,可是他留给人间的却是与天地共存的巴山之魂,与日月同辉的红军精神。父亲虽然离开人世了,但他那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高尚的情操,为人的风范,将永远伴随我们。

  父亲一直告诫我要将革命的光荣传统传承下去,从女儿懂事开始,就给她讲红色家风传统,教育她不管干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给她讲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学,要好学,奋发学习;其次是上进,要不断地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然后是诚实,不诚实的人,哪会让别人信任你,依赖你呢;最后是善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一颗狭隘的心,怎么为别人着想?怎么会在别人有困难时去帮助他呢?教育她要学会自强、自立。要孝敬老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要把家风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有了它,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中建二局二公司 彭天长)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