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新闻报道>>

中国建筑:植根沃土守初心,志在天际树担当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建筑集团专题调研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或“中建”)从房屋建设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建筑全产业链发展,从建筑科技创新到水务环保再到商务金融多元化运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壮大竞争优势,在重大任务中勇于担当,在传承创新中打造品牌,在新时代再出发,在推动投资建设事业发展中始终发挥着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

  一、砥砺前行,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大做强做优

  2017年,中国建筑新签合同额近2.5万亿元,营业收入超万亿元,利润总额6百多亿元,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中分别位列第4位、第6位。在2018年度《财富》“世界500强”排第23位,ENR(《工程新闻记录》)“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第1位,中国企业500强排第3位,“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排名第44位。中国建筑从一家房建企业成长为国际性投资建设集团,在今天国际建筑领域居于龙头地位,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推进转型升级,在投身国家经济建设中争创新优势,在投资建设领域不断做大做强。

  (一)做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

  聚焦高、大、精、尖、特、重项目,做最大建筑企业集团。1982年6月,国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撤消国家建工总局,将国家建工总局直属的第一至第六工程局,东北、西北、西南建筑设计院等,与专门从事对外承包业务的中国建筑工程公司合并,组建成立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当时国家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政策,新成立的中国建筑显然属于“市场调节”领域,庞大的建筑施工队伍需要到市场上承接工程项目。此时,国门刚刚打开,经济特区开始建设,建筑行业合资、独资企业已经出现,国内建设市场初步形成多元竞争格局,中国建筑不得不面对部属建筑企业、地方建筑企业、境外同行等的竞争。为避开部门保护和地域保护,中国建筑审时度势,提出“市场、盈利、竞争”的发展理念,明确错位竞争的市场战略,将经营目标锁定在高、大、精、尖、特、重项目上,提出做“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集团”。1984年,中国建筑在“华夏第一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工程创造的三天施工一个结构层的“深圳速度”震惊全国。经媒体广为传播,“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代名词之一。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成立大会

  中国建筑成为我国外经领域和企业“走出去”的标杆。改革开放伊始,我国外汇资金短缺,为了开辟境外市场,为国家赚取外汇,1979年2月,重组后的中国建筑工程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由当时的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领导,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当年,中国建筑工程公司进入香港和伊拉克市场,并在伊拉克签订了我国第一份劳务输出合同。同年6月,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从此,中国建筑开始了拓展海外市场的艰辛历程,在境外签订了我国第一份工程承包合同、第一份项目总承包合同,成为我国外经领域和企业“走出去”的标杆。1984年,中建位列ENR225家承包商的第21位,是我国第一家进入该榜单前25名的企业。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海外业务在原经援业务基础上,迅速扩展到中东、北非、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并成功开辟了美国、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的市场。

  (二)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集团

  服务房地产改革,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集团。1998年7月,国家开始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停止实物分房,房地产市场发展开启崭新的一页。考虑房地产市场需求,为了发挥公司在勘察、设计和施工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以及中海集团在香港近20年的房地产开发经验,中国建筑拓宽主营业务板块,将发展目标扩展为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集团”。

  为了服务和推动房地产改革,满足居民对住房的市场化需求,中国建筑加大对中海集团旗下的中海地产扩大内地业务的支持力度。2002年12月,中国建筑提出“一最两跨”国际化战略目标:将中国建筑建设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筑企业集团,在2010年前全球经营跨入世界500强、海外经营跨入国际著名承包商前10强”。

  2012年,中国建筑地产业务实现销售额近千亿,此后长期保留在千亿级销售规模上。中海地产连续多年获评“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公司品牌”、“中国蓝筹地产榜首企业”,进入香港主流开发商年度开发前五名。2013年,中国建筑将总部直营地产业务全部注入中海地产,以促进集团土地、人力、资金等资源的优化。2016年下半年,中海地产以交易对价310亿元完成对中信地产住宅业务的整合,进一步壮大了公司的地产业务规模。2017年,公司地产业务销售额接近2300亿元,销售面积接近1600万平方米,运营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位列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竞争力百强第一名,并蝉联中国地产行业品牌价值第一名。

  (三)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市政集团

  服务国家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政策,进军基础设施领域。2008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爆发,我国外需大幅下降,沿海加工业企业倒闭,大批农民工返乡,稳增长稳就业面临很大压力。为了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快速增长。中国建筑紧跟国家政策导向,投身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从市场战略上再次拓宽主营业务板块,将发展目标扩展为做“中国最大的建筑房地产市政集团”。

 
 ▲哈大高铁

  早在2006年,中国建筑就开始谋划向基础设施业务拓展,建设了我国第二条能源运输通道——太中银铁路,获得了进入铁路市场的“门票”,增强了转型发展的信心。2007年8月,公司凭借自身技术优势和综合实力,将世界高寒地区的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无碴轨道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二标段揽于囊中,这也是中国建筑首次承建高铁领域的百亿项目。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后,中国建筑先后参建了包括哈大、沪杭、石武等52个高铁项目,线路建设里程1700公里,打造了高铁武汉站、南京南站、天津滨海站交通枢纽等一批现代化高铁站房,基础设施板块对主营业务收入的贡献已升至第二位,铁路和高铁已经成为公司成长最快的产业板块之一。

 
 ▲埃及新首都商务区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海外经营再上新台阶。“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新里程碑。中国建筑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抢抓政策机遇,巩固、加强和拓展海外业务,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中国建造技术+中国建造标准+中国装备”的全链条“走出去”,将相关技术应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2013年,中国建筑建设了美国普拉斯基高架桥改造工程等。2014年,签约26亿元的吉布提港,实现了公司海外港航水工市场的突破。2015年,签署巴基斯坦PKM项目、埃及新首都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2016年,中国建筑公司海外营业收入首次突破百亿美元。2017年公司新签合同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建设了被当地誉为“梦想之路”的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中巴经济走廊的旗舰项目和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巴基斯坦PKM项目、中国企业在埃及签订的最大金额项目——埃及新首都项目等一大批增进当地民生福祉的重点项目,海外经营再上新台阶。


  ▲刚果(布)一号公路

  (四)做中国最大的投资建设房地产集团

  建立资本运作平台。2007年,中国建筑完成了整体重组改制工作,联合中国石油、中国中化、宝钢集团共同组建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中国建筑)。2009年7月29日,随着上海证交所的一声锣响,当年全球最大的IPO——中国建筑正式登陆A股市场,一个升级版的中国建筑由此启航。除中国建筑外,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还有中国海外发展、中国建筑国际、中国海外宏洋集团有限公司、远东环球集团有限公司、新疆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上市公司,在大陆与香港两地形成了“1(中国建筑)+6(6家上市公司)、2(2家内地上市公司)+5(5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宽广的资本运作大平台。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地位,为中国建筑打开了通过在港上市子公司直接对接国际资本的窗口。在登陆A股市场前,中国建筑主营业务板块的三次扩容基本上都是在做“建筑+”。第四次变化不仅告别了“建筑+”模式,而且以“投资”取代“建筑”的引领位置。如果说此前的三次调整是不断拓展主营业务领域的“集腋成裘”,那么这第四次调整带来的变化则是“化蛹成蝶”,中国建筑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大的投资建设房地产集团”。

  利用资本市场拓展基础设施业务链条。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此后中央多次强调要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国建筑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2015年3月成功发行150亿元优先股,成为中央企业发行优先股的第一单。优先股较低的融资成本为公司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年,中国建筑先后成立了中建资本、中建基金、中建资本(香港)三个金融平台,并依托中建基金搭建产业基金合作框架,已成功对接系统内多个投资项目。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业务快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先后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推广使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此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其他部门陆续发布关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规范性文件,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入一个新阶段。长期以来,中国建筑在海外业务中都在积极探索多种投资建设模式,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领域走在了行业前列。例如,上海市青浦区重固镇新型城镇化PPP项目,是公司在新型城镇化领域实施PPP项目运营模式的重要探索;贵州正安至习水高速公路项目是中国建筑公路项目合同额“冠军”,是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PPP项目运营的大胆尝试;总投资30个亿的六盘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是中国建筑投资建设的首个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济青高速铁路项目是山东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重点项目,是中国建筑第一条以PPP模式+中国建筑“四位一体”(基础设施、城市综合开发、房地产开发、勘察设计)联动的方式获取的高铁项目。

  (五)做新业务新速度新价值的先行者

  试水装配式建筑再创奇迹。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中国建筑在文件出台前即已积极布局,成立中建科技,在安徽等地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线,致力于发展装配式建筑、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等业务领域。2015年11月29日至2016年7月31日,中建科技用7天时间完成项目勘察,42天完成方案设计到土建施工图的全部图纸,58天完成全部装饰、舞台机械灯光、景观、泛光照明等各专业详细施工图纸,40天完成15万平方米石材铺贴,25天完成84万平方米沥青面层,104天完成全部工程的钢结构主体施工,短短8个月,在守望丝路千年的敦煌大戈壁上,“组装”成型占地25.72万平方米的汉唐古风建筑群。这是中国建筑继在超高层领域不断创造、刷新“深圳速度”后,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创造的又一建筑奇迹。2017年,中建科技带动全系统获取装配式建筑合同额323亿元,面积达到433万平方米,中标全国最大的装配式综合管廊(绵阳科技城综合管廊PPP项目,81亿元)、全国最大规模的装配式房建项目(深圳长圳公共住房项目,44亿元)、全国单体最大线路最长的全预制装配式高架快速路(呼和浩特市快速路工程,62亿元)。

  通过“互联网+”深度改变管理运营。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等在内的11项重点行动。同年,中建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以云筑网为核心品牌,旗下拥有云筑电商、云筑劳务、云筑金服、云筑数据和云筑科技5个子品牌,业务覆盖电子商务、劳务管理、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大数据和智慧工地。2016年,中建物资集中采购率达92.6%,总体采购成本降低2.56%。2017年,云筑电商全年累计实现交易额约4800亿,云筑劳务第一次实现了建筑工人工作、生活、党建等全职业生涯周期管理与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云筑金服在线供应链累计融资20.24亿元。

  积极开拓“大环保”业务。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搭建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描绘了改革路线图。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基本方略,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强化节能减排,持续实施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国建筑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成立中建水务,重点聚焦水环境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土壤修复等“大环保”业务。在深圳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中,中建水务集成了无干扰精准清淤、多功能人工湿地等一整套先进治水模式,首次提出以交接断面水质达标优于地表IV类(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为交付条件,2018年底项目完工后,当地河道防洪标准将达到百年一遇。在南京南部新城,中国建筑在国内首次实施代建制+EPC海绵城市建设;在北京丰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PPP项目中,率先应用我国在该领域最领先的科研成果。2017年,中国建筑水务环保业务规模继续扩大,全年新签合约额近千亿元。

  二、不辱使命,在承担重大任务中诠释“中建担当”

  国家复兴征程任重道远,中国建筑揽责于胸,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砥砺前行,顽强拼搏,担当建设事业中流砥柱,服务国家重大政治任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把中建梦融入中国梦,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忠实地践行着“中建担当”。从上世纪50年代的对外经援开始,到改革开放和“走出去”战略,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建筑始终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魅力,成为推动国家战略的“马前卒”。

  (一)筑实国之基石,铸就建设事业中流砥柱

  中国建筑建造了中国楼、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核电等系列奇迹般的工程,从三天到两天半再到两天一个楼层,不断突破建设速度,投资建设了我国90%以上3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3/4重点机场、3/4卫星发射基地、1/3城市综合管廊、1/2核电站,每25个中国人就有一人居住在中国建筑建造的房子里。全球3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一半出自中国建筑之手。长期以来,中国建筑在全球推动中国建造,输出中国技术,推广中国标准,出色地诠释工程担当、技术担当和事业担当。

  1.敢打敢拼,稳居超高层建筑全球第一

  以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奠定超高层建筑领域的冠军地位。1982年11月,中国建筑中标高160.5米、时称“华夏第一楼”的深圳国贸大厦工程。1994年,在高383.95米、时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楼的深圳地王大厦的施工过程中,再创“深圳速度”,将一个结构层的施工时间缩短到两天半。本世纪初,中国建筑建设当年全球第一高楼、主体建筑设计高度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008年,在广州西塔工程中,中国建筑以自主研发的“低位三支点长行程顶升钢平台可变模架体系”综合施工技术,攻克数项世界级难题,创造了“两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领先世界水平。多个驰誉全国的项目奠定了中国建筑在超高层建筑领域里的冠军地位。

   
 ▲深圳国贸大厦

  在超高层领域关键技术一流。中国建筑不断勾勒出新的城市天际线,2012年,中国建筑在各省市建设了46座300米以上的地标性建筑;2013年,中国建筑新承建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20座;2014年,中国建筑包揽了国内全部300米以上新开工项目;2015年、2016年,中国建筑建设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分别为8座和14座。一座座象征祖国繁荣富强的纪念碑次第高耸: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J区,地上111层,高539.2米,建成后珠江隔岸两侧的东西塔构成“双子星塔”;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地上117层,地下4层,高597米,刷新津城新高,建成后承接世界级博览会议,打造天津会展经济新亮点;武汉绿地中心大厦,位于武昌滨江商务区核心区,地上125层,地下6层,高636米。中国投入使用的最高写字楼——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地上118层,高600米),创造了15项世界和中国建造之最,荣获30项国家专利、2项国家级工法,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建筑在超高层建筑领域的优势地位,其中有世界最大直径8米的人工挖孔桩,7道374吨世界最重桁架横向环抱大楼,400吨世界最大质量主动调谐式阻尼器,33米深中国一次性开挖最深基坑,中国最密集高空群塔作业,中国最大吊重塔吊,535米中国最高空中悬挑观光台,中国超高层最小施工场地,最年轻超高层工程项目团队。

  工厂化造楼大幅提高施工效率。中国建筑从80年代开拓性地使用爬模体系,到如今智能平台不断改良创新,已经发展出第四代产品和技术,高效性、适应性、安全性和智能化实现了飞跃式提升。中国建筑自主研发的“超高层建筑智能化施工装备集成平台”,是世界房建施工领域中面积最大、承载力最高的平台。以北京“中国尊”项目顶部的红色巨型“金刚罩”为例,这个智能顶升钢平台被架在楼宇上方,建造者们可同时进行多工种、四层楼作业,随着它的向上移动,超级建筑会快速向上生长。通过塔机与模架一体化安装爬升,有效解决了塔吊爬升与模架顶升相互影响、爬升占用时间长、爬升措施投入大等制约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问题,该项技术实现的创新与突破,领先于世界水平,被人喻为“在工厂里造摩天大楼”。

 
 ▲空中造楼机

  突破千米级摩天大楼科研。面对成绩,中国建筑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勇攀高峰,加强千米级摩天大楼建造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研究成果,成功完成世界首次高强混凝土泵送至千米高空的试验。目前,中国建筑已具备了1千米级的超高层建筑的建造能力和技术。

  培育出“制高点”上的先锋榜样。中国建筑的超高层塔吊工王华是无限接近危险的人,他的职业比消防员还危险,每天都要跨越两次“鬼门关”。他是名副其实的“高大上”,每天操控世界上最大的塔吊,把国内最大的钢构件吊上600米高空,微小的气候变化对他来说是无法预知的威胁。他是业内的绝顶高手,看不见吊钩也能精准“盲吊”。他是最能挑战生理极限的人,每天连续8个小时不能去厕所,攀爬铁臂健步如飞。著名作家梁晓声称王华为“工人英雄”。

 
 ▲吉隆坡标志塔

  携超高层领域的领先技术走出国门。中国建筑承建了高420米的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高300米的非洲第一高楼——肯尼亚内罗毕哈斯塔,高638米的东南亚第一高楼——印尼雅加达标志塔,高423米的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超高层建筑已成为继高铁、核电之后的第三张中国名片。

  2.攻坚克难,奋力打造国门工程

  在机场建设领域的王者地位不仅是中国建筑实力的象征,更是其与国家开放发展同频共振的见证。改革开放历史壮阔,史书恢弘,中国建筑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创造者。从北京首都国际机场1号航站楼开始,中国建筑就与国门工程结下深厚渊源。中建人用妙手匠心,创造了璀璨国门,擦亮了国家名片,让世界领略了中国风采。

  在机场建设中展现中建风采。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是华中最大航空枢纽,吞吐量高达3500万人/年,是国内交通换乘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交通中心之一,施工难度在城建史上极为罕见,而工期却被机场原有运营设施拆迁延误了17个月。面对重重困难,中建人精心组织,科学调度,施工高峰期开展“万人大会战”,连续10个月单月施工产值过亿元,最终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创造了又好又快的“天河速度”。河南新郑机场T2航站楼是继上海虹桥机场之后,全国第二个集城际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连接的机场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中国建筑作为总包方,破解高难度施工难题,与38家分包单位协同拼搏,在中原大地再扬铁军威名。在深圳机场T3航站楼主楼施工中,中国建筑提出“深圳T3、创建鲁班、争当标杆”的响亮口号,加强计划管理,优化施工方案,仅8个月就高质量完成29.2万平方米主体结构施工任务。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建设的推进,北京新机场项目作为国家战略的一环,地位举足轻重。在北京T1-T3航站楼建设中建立卓越功勋的中国建筑,此次再擂战鼓,由中国建筑承建的北京新机场停车楼及综合服务楼项目,将为完善新机场服务功能、扮美新国门再立奇功。

  3.重塑古迹,石砌史书承载文化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建筑以承载文化繁荣为己任,将青花瓷、大唐风、冰雪缘等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熠熠生辉的惊绝造化,以建筑的形式重新凝结在祖国大地上。

  古都西安系列项目重现大唐盛境。中国建筑西北院张锦秋院士运用天人合一、多元并举等具有中华特色的建筑创作文化理念,将古代建筑的精髓用现代的形式和技法表现出来,所建的大唐芙蓉园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廊桥道径巧妙勾连,将大唐盛境梦幻般地重现于今世。中建人在昔日的唐都长安,离大雁塔300米处,建设西部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完整仿唐建筑——陕西大剧院项目,外观全部使用仿唐古建筑设计风格,仿唐建筑几乎精确到毫米级,再现了唐朝的飞檐飘逸、灵动,浓缩了大唐的盛世气象。

  新疆大剧院再现丝路文明。新疆大剧院外观形似金色天山雪莲,拥有目前国内最高的穹顶和最大的室内舞台,以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再现丝路文明,展示新疆文化。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筑的技术团队大胆创新,陆续攻克了钢结构施工、三维曲面GRG装饰、曲面外壳装饰板、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及吊装等几十项技术难关,并在新疆首次运用BIM技术,充分呈现大剧院的建筑美、艺术美。

  南昌万达茂主题乐园独特演绎江西瓷文化。全球最大、国内首个青花瓷建筑——南昌万达茂主题乐园的开业,使得三年前还只是一望无边的红土山(南昌九龙湖畔),梦幻般变为全球瞩目的世界级文化旅游胜地。方圆83公顷土地上,次第耸立起26座造型各异、美轮美奂的青花瓷瓶,组成全世界最大的巨型瓷群建筑,向世人优雅展示瓷都风范,彰显华夏悠久的瓷文化。

  (二)服务大国外交,出色完成重大政治工程

  中国建筑带着将工程做出政治高度的信念,用一座座精妙恢弘的建筑,烘托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风范。作为国内最早“走出去”的投资建设企业,中国建筑在全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或承建了6000个项目,输出中国技术,展现中国品质,履行中国责任,做出中国贡献,传递中国名片,谱写中外友谊乐章,成为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助力大国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1.服务峰会,见证历史

  “一带一路”峰会、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议等场馆,政治意义重大,工期标准苛刻,质量要求严格,中国建筑克服困难,勇于拼搏,为国家主场外交做出了贡献,把中国推向世界建筑舞台的中央。

  打造长安街上的“世界名片”、全球最大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国际贸易建筑群。在中建一局的品质·先锋展馆里,曾参与过国贸项目、后担任水立方总工程师的全国劳模陈蕾讲述了中国建筑从1985年国贸一期建设开始,到2017年国贸三期B最后一座建筑投入使用过程中,创作长安街“建筑史诗”的3部历史:1985年建设国贸一期时,总承包商是法国SAE,中建一局只是工程主分包,按当时的资格要求,包括中国建筑在内的我国施工企业还没有总承包资格;1996年建设国贸二期时,中建一局也仅是工程主承包商;到2006年建设国贸三期时,中建一局已成为工程总承包商。30多年来,中国国际贸易建筑群不断建设和发展壮大的过程,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就的历史缩影,也是我国建筑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国际同行的历史见证。

  造就意蕴深远、历久弥新的传世之作——APEC雁栖湖会议中心。在北京雁栖湖畔,一座外形宛若天坛祈年殿倒影的建筑,是APEC峰会中国建筑勇担重任的力作。在这座造型古典的建筑中,中国建筑进行了多项前卫的革新:应用景泰蓝双面掐丝点釉技术,完美破解景泰蓝平面变形这道悬了600年的难题;一次性铺设单张6吨重、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地毯;逐块测量、制作、安装、校正飞檐下的上千块装饰铜板,将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发挥到极致。

 
 ▲杭州G20峰会主会场

  7个月“零疏漏”完成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G20杭州峰会会场改造。2016年杭州G20峰会是近年中国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会议。作为会场前身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的工程总包方,中国建筑凭借成功的资本运作和出色的履约能力,让业主将杭博项目升级为G20峰会主会场的改造工程也交由中国建筑实施。面对重重挑战,中建人凭借对工程设计理念的深入领悟和精湛的施工技艺,完美诠释了大国风范、江南特色、杭州元素,留给多国元首惊艳而美妙的回忆。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

  以俄罗斯古建修复第一速度完成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作。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是我国在海外唯一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常设展览馆,2015年9月中建一局受国家重托,不远万里来到莫斯科开展修复工作,中建人不畏室外零下30多度的极寒,顽强拼搏293天,比计划工期提前10天完成任务,创造了俄罗斯古建修复领域的第一速度。竣工之日,莫斯科文物局局长不无感叹地说:“像这样复杂的修复工程,在俄罗斯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顺利竣工,而中国人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中共“六大”会址修复项目获得莫斯科市“古建修复项目奖”、“古建修复组织奖”,并在20万莫斯科市民参与投票的评选中获得“最佳印象奖”,成为在俄罗斯彰显中国速度、中国标准、中国品质的“一带一路”明珠。

  2.植根香港,在商言政

  1979年,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从此开始了赶海香江、弄潮市场的旅程。忆往昔,岁月峥嵘,创业维艰,以宿玉璞、顾天训等为代表的中海早期创业者,面对艰苦环境和条件,他们始终把为党工作的赤子情怀同中海的生存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诚结人,以信谋事,胼手胝足,荜路蓝缕,最终打开了局面,站稳了脚跟,奠定了中海海外发展的根基。

  汇聚蓝色力量,维护香港稳定。在植根香港、融入香港、建设香港的过程中,中海集团积极践行“在商言商、在商言政”的双排头兵职责,在社会参与、保障民生、促进就业、关怀员工、回馈社会、促进人心回归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为特区政府的依法施政和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的行稳致远,发挥了央企应有的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四面楚歌,哀鸿遍野,面对香港市场上的破产风潮,中海虽然焦急万分,但出于国有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违约,不裁员,不减薪,出色地体现了危急关头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

  3.坚守阿国,树友谊丰碑

  中国建筑1982年进入阿尔及利亚市场。创业初期,面对强大的欧洲同行业竞争对手,中国建筑凭借建筑质量和施工速度,迅速打开市场,站稳脚跟。1990年阿国第一次多党选举中,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党伊斯兰救世阵线取得胜利,遭到军方强烈反对,由此引发阿国近十年的内乱和动荡,被称为“黑色十年”。

  1991年至1996年,阿国恐怖活动猖獗,社会形势严峻,绝大多数外国公司相继撤出阿国市场,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中国建筑被迫停止实际经营活动,但始终坚持留守在阿国市场,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之后的转折和跨越,才有了中国建筑阿尔及利亚今天的成就和辉煌。1997年,阿尔及利亚政府为承办两年后在阿召开的第35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急需建造一座五星级酒店。彼时阿尔及利亚局势虽有所好转,但仍不稳定,恐怖活动时发,欧洲建筑商仍视阿尔及利亚为极端恐怖地区,不敢进入。这种情况下,中国建筑临危受命,克服工期紧、要求高、建筑材料短缺等严重困难,度过了在警察荷枪实弹保护下、在铁丝网包围下施工的艰难岁月,仅用18个月时间,就圆满完成了松树喜来登酒店这个当时颇具政治意义的项目,保证了非统会的顺利召开,打了一场转折期漂亮的翻身仗,树立起中国建筑高效优质的一流建筑承包商形象。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中国建筑与阿国政府和人民共克时艰,用诚意和信誉赢得了阿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为公司后续发展,实现由坚守到跨越的转折,奠定良好基础。阿国多次通过议标方式将很多重大工程交由中国建筑承建,尤其是大清真寺这样宗教圣地、千年工程都由中国建筑来建设,足以说明阿国政府对中国建筑和中国的信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了6.8级大地震,中国建筑所承建的所有住房,包括位于震中心已交付20多年的房子无一倒塌,被当地人称为“震不垮的丰碑”,彰显了中国建筑的品质与信誉。在阿尔及利亚,中国建筑承建的特莱姆森酒店完工后,阿尔及利亚总统亲自发感谢信说:“你们干的工程,是镶嵌在特莱姆森皇冠上的珍珠!

  中国建筑在世界各地矗立起一座座建筑,更在世界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中外友谊丰碑。开罗国际会议中心被誉为“埃中友谊大厦”,泰国拉玛八世皇大桥被印在泰国货币上,迪拜人造棕榈岛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埃塞俄比亚非盟会议中心成为“新时期中非友谊的象征”,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被萨苏总统称之为“通向未来之路”,印尼111标志塔项目将成为东南亚最高楼,中国标准施工的吉布提港多哈雷码头工程成为“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援柬埔寨体育场项目是迄今我国援外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体育场。这一座座地标性建筑,将中建人、中国人的智慧和实力永久地铭刻在当地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

  (三)铁肩担道义,勇于承担国家重任

  一项项重大工程无不体现着中国建筑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利比亚战乱,展开万人万里安全大撤离。汶川、玉树、九寨沟、雅安发生强震,积极投身灾区重建。中国建筑通过项目建设为150万农民工提供就业机会,相当于带动约500万农村人口奔小康。

  1.遭遇战乱,万人万里安全大撤离

  热播电影《战狼2》中海外撤侨场景感动很多人,而真实原型利比亚撤离比电影更震撼。这当中,中国建筑直面危险,勇担大任,经历种种磨难与艰辛,成功完成万人万里安全大撤离,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我海外人员撤离行动。

  2011年2月初,中东局势风云突变,利比亚硝烟四起,中资企业受到冲击、抢劫、围攻,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并有人员被劫持和击伤,包含中建利比亚分公司10227名员工在内的35000在利比亚中国公民陡然面临生死考验。危机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下达了撤侨令,中国建筑坚决执行中央指示,迅速开展撤离行动,确保每位员工的生命安全,千方百计维护国有财产。从2月23日到3月4日,历时十天十夜,克服通讯不畅、交通不便、外界形势不明、当地政府瘫痪、抢房运动频发、工地枪声大作的危险和困难,成功组织安排了撤离船只进港停泊、人员登船离境、由陆路向利埃边界撤离等手续和行动,打通海陆空特殊生命线,中国建筑将10227名中国员工、723名孟加拉籍员工、233名越南籍员工,全部撤离回国,还协助其他中资公司撤出3700人,合计撤离人数占我国全部撤离人员的三分之一。

  2.驰援灾区,展现敢打敢拼的硬作风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中建二局第一时间投入救援,挺进汶川、什邡、德阳、陇南等深度震区,抢险、救援、援建、捐款捐物,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火速搭建过渡板房,紧急建设教室用于高考和中考,迅速营建汶川住房安置小区三期工程、什邡物华西苑廉租房小区二期、德阳市人民医院等约30项援建工程,累计为四川、甘肃等地援建临时安置型住房110万平方米,居全国之最。

  中国建筑勇当玉树灾后重建排头兵。根据国家和青海省统筹部署,中国建筑承担了玉树州结古镇城北片区和安冲乡的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和谐家园等方面的恢复重建,总建筑面积约80万平米,项目150多个,总投资约35亿元。援建期间,中国建筑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忘我苦干,克服高原缺氧、环境恶劣、沟通不畅、资源匮乏、点多面广、前期手续杂、风貌打造繁、意愿锁定难、征地拆迁慢、施工周期短等诸多困难,坚守“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艰苦不怕吃苦,风雨强斗志更强、团队更强、作风更强”的铮铮誓言,以只争朝夕和百米冲刺的精神状态,以超常规的付出、超常规的效率,抢建住房、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全面完成了三年基本完成重建任务的总体目标。

  3.关爱弱势,开展农民工暖心工程

  在中国建筑,每年有120万农民工参与工程建设,做好他们的工作,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为团结好这支产业大军,中国建筑党组下发《加强农民工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发建设“全国建筑工人信息管理+党建平台”。各级党组织把农民工当成一家人,与正式职工享有同要求、同检查、同考核、同评比、同奖励的“五同”待遇,通过技能培训、岗位练兵、农民工夜校等,帮助他们提升职业技能。带动农民工党员参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让他们感受组织的关爱和尊重。连续多年开展员工幸福指数调查,切实满足农民工生活诉求,创新开展农民工集体婚礼、农民工带孩子上班日、农民工子女夏令营、工友村、工友报、农民工夫妻房等“幸福相伴”主题活动,让他们安心扎根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携手拓展幸福空间。

  在基层项目开展“暖心工程”、“融合工程”和“共享工程”等三大工程,促进了农民工的“四个转变”:逐步由流动的农民工向企业长期稳定合作的建设者转变,由无组织的农民工向树立了“四有”新风尚的企业合作者转变,由进城“一无所有”的农民工向知识技术型的新时代工人转变,由亦工亦农的农民工向城市新市民转变。通过一系列活动,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培养了一批优秀农民工代表。

  三、传承创新,在市场竞争中锻造“中建品牌”

  品牌是国家的名片,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来高度关注品牌发展,将打造民族品牌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央企业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代表,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央企的品牌形象密不可分。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建筑在市场竞争中一贯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将塑造“中建品牌”作为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一)开拓海外市场,打造“中国名片”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塑造国际知名品牌往往能够产生巨大的榜样力量,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时也能增强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中国建筑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必须展现出中国创造的卓越品质,以传世之作塑造“中建品牌”、“中国品牌”、“全球品牌”。

 中国建筑始终紧跟国家战略与投资导向,抱着勇于开拓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开拓境外业务。组建伊始,中国建筑的业务重点就是援非、援蒙,这些援外项目在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年重组后,中国建筑被党和国家授予了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使命,成为我国第一家获得对外经营权的企业。经过艰难创业,中国海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中海集团的前身)在香港所有承建商中长期名列前茅。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建筑积极开拓,在欧洲、美洲、非洲、亚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欧洲第一高楼、全球最高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俄罗斯联邦大厦,圣彼得堡标志性建筑——为中国赢回第一座境外工程鲁班奖的圣彼得堡涅瓦商业中心,“一带一路”的展览中心、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一座座巍昂的建筑从地平线上拔地而起,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的魅力,也无言地诉说着中国企业的崛起。

  成功背后凝结的是中建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多年海外开拓的过程中,中国建筑牢固地坚守着“大海外”战略。一方面坚持区域化发展道路,以建筑为基础,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持续提高属地化管理水平,通过劳务资源属地化、员工队伍属地化、管理方式属地化和资源配置属地化,让中国建筑与海外市场深度融合,让中国品牌逐步获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中国建筑品牌近5年连续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在国际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权威机构——BrandFinance“2016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排名中位列第44位,同时,还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品牌建设优秀企业”称号。2017年,中国建筑承建的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项目作为唯一一家被莫斯科国家建筑监督委员会推荐的中国项目,在10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莫斯科建筑行业质量最高奖——“2017年度莫斯科市优质工程奖”第一名,中国建筑也成为荣获该奖项的第一家中国企业。

 
 ▲埃塞俄比亚非盟会议中心

  从埃及国家会议中心到约旦皇家宫殿、从伊拉克两河流域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到泰国的几百座桥梁、从新加坡大学校园到埃塞俄比亚非盟会议中心,凭借着这一张张闪亮的“中国名片”,中国建筑赢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你们不仅代表企业,更代表了中国”的高度赞誉,也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引进来”,也能依靠技术能力“走出去”。

  (二)秉承工匠精神,专注“中国质量”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些企业在追求“快”的同时忽视了“质”的提升。而中国建筑不忘初心,秉承工匠精神,以赤子之心坚守着对“中国质量”的承诺。2005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曾感慨道:“我走在长安街上,看到很多中国建筑承建项目整齐划一地写着‘服务跨越五洲,质量重于泰山’,这是多么先进的理念,多么豪迈的雄心!”

  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中国建筑深知,坚强的实力和诚信履约是品牌之基。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建筑就在时为“华夏第一高楼”的深圳国贸大厦施工中,创造了不到三天一个结构层的“深圳速度”,开创了中国建筑行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先河,一度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的代名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时至今日,中国建筑依然在不断创造世界和中国的新跨度。2008年,中国建筑承建的世界最大的游泳馆、最大膜结构工程、世界第一高多面体空间钢架结构建筑——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竣工,为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中,中建人恪守着工匠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前所未见的难题,涌现出陈蕾等全国劳动模范,践行了自己对“中国质量”的庄严承诺。

  中国建筑对质量的高度追求也延伸到了海外市场。中建南洋公司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在质量创优、打造品牌工程方面,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不仅屡次刷新建设局评分记录,更是在素有新加坡“建筑业奥斯卡”之称的建设局常年颁奖典礼上累计斩获113个奖项,彰显了其在新加坡建筑领域的领军地位。2016年,中建南洋公司获得当地最具价值奖,也是建筑业的最高奖——“建筑业领袖奖”,让世界对“中国质量”刮目相看。

  (三)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中国自信”

  信仰是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中国建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企业文化理念,转化为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将红色基因注入企业的每一个细胞。

  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筑将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作为重大政治原则,融入公司治理每个环节。具体表现在,推进党委书记与董事长“一肩挑”领导机制在二级单位实现全覆盖;发布“112”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各项配套工作措施,打造了标准有力、层级清晰的党建网络体系;以党建系列成果支撑中国建筑向世界投资建设领域领军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建筑企业文化在党建引领下,将思想教育、党性教育和文化深植结合,同全面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同打通项目党建“最后一公里”、同解决一线员工实际问题、同深化与分包分供合作共赢、同助力企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领导团队和一流人才队伍相结合,通过中心组学习、“书香中建”大讲堂、三会一课等,学理论、议大事、出思路、促发展,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抢抓“一带一路”机遇的发展成果,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012年,时值公司组建30周年之际,中国建筑正式发布了《中建信条》,此后又颁布了行为规范手册《十典九章》,这些举措标志着中国建筑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以“品质保障、价值创造”为理念,以“诚信、创新、超越、共赢”为精神内核的品牌文化体系正式确立。《中建信条》、《十典九章》成为公司的行为规范,积极履责、工匠精神成为集团上下的普遍追求和自觉行动。自2012年以来,中国建筑连续推出大姐书记陈超英、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央企楷模“中国高度的创造者”陆建新、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岩土特工”周予启、大国工匠翟筛红、时代先锋“高空之眼”王华等一批国家级“中建榜样”群像,通过构建“中建榜样”金字塔,引领公司价值观,培养全体中建人共同的行为准则。

  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证明,传承“红色基因”的企业文化是中国建筑永葆基业长青的“发动机”。六十六年薪火传承,三十六年砥砺奋进,中国建筑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先进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企业文化赋予党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走出了一条听党指挥、勇当先锋、引领行业、走向世界的品牌文化之路。

  (四)凝聚蓝色力量,传递“中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高度的市场自信。中国建筑深刻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文化与品牌共生一体,互为表里,一流的国际化企业,必然具有享誉全球的品牌与极具影响力、感召力的企业文化。

  1991年2月4日,中国建筑将企业的标志、徽章的衬底确定为蓝色。大海一样深邃的蓝色,展示中国建筑宽广的胸怀,描绘出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美好未来。自此,这一片片“中建蓝”分布在世界各地,汇成了澎湃不息的“蓝海”大潮。中国建筑以文化为重要依托,高起点、高水准地设计品牌工作体系和工作计划,重点做好品牌体系搭建、品牌影响与文化内涵互通、品牌推广与文化宣传一体等关键事项。

  大国崛起不仅体现为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更体现为文化输出所获得的尊重和认同。伴随着中国史无前例改革开放的疾风暴雨洗礼,中国建筑在传承中创新,在竞争中突破,文化建设也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由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国建筑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夯实了企业发展的精神根基,向世界传递了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

  四、再接再厉,在新时代再创辉煌

  纵观中国建筑业务转型历程,在多元化经营上,中国建筑没有盲目的进行扩展,而是始终紧紧结合国家战略来拓展公司业务。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建筑的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克服困难,顽强拼搏,不断增强公司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公司转型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周期性困难凸显

  中国建筑主业集中在建筑、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周期性行业,受经济周期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大。近期在金融防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和去杠杆等政策影响下,公司保持业务持续稳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从长期看,建筑业也将由高速增长转为温和增长。公司规模大,法人层级多,运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工程局业务重合度较高,亟待形成有效的分工协作格局。

  (二)新机遇与新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全局,引领经济社会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但是我国经济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更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贯穿于全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对中国建筑而言,压力和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机遇角度讲,虽然国家弱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要求,但在经济新增长点正在成长、增长动能正在转换的现阶段,投资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在优化供给结构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中国建筑的市场空间依然广阔。从挑战角度讲,“防风险”位列“三大攻坚战”之首,以控制杠杆率为核心的防控金融风险是防风险的重中之重,金融监管全面从严,资金成本趋于抬升,企业或将面临现金流入量与资产负债率的双重压力。房建市场虽总量庞大但接近饱和,基建投资高位运行,资本回报与运营挑战日渐显现。

  (三)转型发展再启程

  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国建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制定“两金”压降、“瘦身健体”三年行动计划,着力补短板,提质增效,持续增强公司内生活力和发展动力;着力防风险,持续强化公司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监督,开展各类风险隐患的防范治理,实现风险管理工作与日常经营管理的有序融合,为公司健康发展筑牢防线;着力抓改革添动力,打造创新变革新引擎,践行“大海外”战略,强化业务板块联动与产业链条延伸,推动房建业务稳中向好,提升基建领域核心竞争力,确保地产业务稳健发展,推动投资业务结构调整,强化产融结合服务主业,深化品牌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城镇化、投资开发协调发展的转型升级,保持公司整体和谐稳定。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建筑按照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要求,根据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和投资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提出了“无房建不稳,无基础设施不强,无投资不富,无设计不优,无海外不亮”的公司发展重点,确定了到“十三五”末实现“5321”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房屋建筑占50%,基础设施占30%,地产占20%,海外业务收入占比10%。

  到2030年,中国建筑的发展目标为“1211”:进入“世界500强”前十名,年营业收入2万亿元,市值突破1万亿元,成为世界投资建设领域的第一品牌和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与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到2050年,中国建筑要在2030年“1211”目标基础上,与国家发展规划同向同步,成为全球投资建设领域主业突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绩效优秀、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世界一流企业。

(责编:王达)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