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建设>>新闻报道>>
云南玉磨铁路:无惧频繁“变脸”,挑战V级围岩
- 时间:2020-04-27 09:27
- 来源:建设行业信息网
“西双版纳隧道4月份关键线路施工情况:平行导洞全V级围岩进尺182.3米,平均每天5.9米;正洞全V级围岩进尺104.1米,平均每天3.4米。”4月下旬,中交二航局玉磨铁路17标项目常务副经理周君在工作群里通报了本月西双版纳隧道施工进展,这个成绩再次刷新了3月份创造的生产记录。
玉磨铁路17标站前工程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境内,项目全长14.7公里,其中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西双版纳隧道几乎全为高风险V级围岩,岩层破碎、软弱,这导致2016年9月隧道开挖之初,就频频遭遇溜坍、变形,施工推进异常艰难。
“围岩‘变脸’简直比翻书还快,前一秒看起来还比较稳定,下一刻挖掘机刚碰到岩石,就瞬间溜坍,如果反应慢一点,后果不堪设想。”挖掘机操作手小李回想起最初围岩溜坍的经历,仍感后怕。
在西双版纳隧道前期施工中,由于围岩不断变化,难以预测钻探进程,施工团队起初都战战兢兢。“在隧道掘进前,我们采用了超前钻探、物探相结合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法。”项目总工程师周洋介绍,“一方面,采用TSP、地质雷达、瞬变电磁法等手段进行长距离探测;另一方面,通过超前钻探和加深炮孔进一步验证预报结果,从而能及时准确地将地质预报结果反馈至前场,精细调整每一循环开挖进尺。”
“如果按照传统方法施工,开挖1.9米,立两榀钢架、打一环超前小导管的固定进尺为1.6米,那么剩余30厘米未采用钢架支护的部分,在进行爆破时就容易发生溜坍。”周洋表示,西双版纳隧道围岩软弱、自稳性差,项目部采用“短进尺、快循环”的开挖工法,有效控制围岩变形。
打入岩层的超前小导管,就像一圈城墙,将破碎的围岩固结成一个整体,在爆破时减小对上方破碎岩层的扰动。“如果城墙高低不一,方向不齐,打下去的导管就起不到固定效果,特别是这种地质情况复杂的隧道,哪怕短短30厘米,也会给施工带来巨大隐患!”
究竟如何布局?
“我们必须时刻监测开挖量,每一个施工循环的导管长度和进尺都进行重新设计!”
“这样费时费力是否有必要?”
“为了施工安全,这样的工作我们必须去做!”
与业主、监理召开的协调会上,项目部创新提出了动态设计支护措施,将支护与开挖的进尺同步,让掌子面与支护设计几乎“脸贴脸”,提高了超前小导管加固效果,提升了掌子面自稳性。
由于超前小导管与桩基一样,都是一根一根施设,导管打入的角度也对支护效果有着巨大影响。“其他隧道打超前小导管,工人都是凭借经验找打设角度,但是这里围岩强度变化太频繁,如果角度稍微出现偏差,下次爆破后围岩就容易超挖,带来施工安全隐患!”
周洋还是第一次在西双版纳隧道遇到这样的问题。
为更好地控制小导管打设角度,项目部运用工厂化思维,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超前小导管卡具,利用初支钢架,按间距平均设置导管孔洞,并在钢架上安装可移动的打孔台座,就像钢笔插入笔套一样,移动台座的“笔套”被固定成10到15度的倾斜角,“我们给小导管铺设好了轨道,工人只需要沿着既定方向前进,此举大大提升了打设精度。”周洋解释。
当卡具在现场应用,每环围岩的超挖量大大减小,项目部实现每循环喷射混凝土方量从36立方米减少到了24立方米,混凝土喷射时间从3小时减少至2小时,同时降低了初支背后脱空及初支变形的安全质量风险,节约施工成本达33%。
多措并举,令项目团队无惧围岩“变脸”,成功将隧道关键线路正洞的平均掘进循环时间控制在15小时以内,平导循环时间控制在9.5小时以内,可以按预计工期目标推进工程建设。
(责编:王达)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