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聚焦消防隐患 筑牢工地安全防线
- 时间:2025-08-25 09:00
- 来源:中国建设报
在夏季高温叠加汛期极端天气的影响下,施工工地面临着消防隐患和中暑风险等多重挑战,针对这些情况,怎样做好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施工安全?本报邀请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管理部副部长刘学森,围绕夏季汛期工地安全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新闻“汇”客厅直播现场
夏季汛期叠加用电高峰
多重风险影响施工安全
中国建设报:夏季高温以及汛期的一些极端天气,会给施工带来一些风险隐患,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会产生哪些影响?
刘学森:首先是汛期用电对施工安全的影响。露天设置的电气设备等易被雨水浸泡或受潮导致绝缘层老化,引发短路或者漏电。塔吊、脚手架、高大模板支架等设施是雷电直击的高危目标,若防雷接地不达标,雷击可能直接损坏设备电气系统引发火灾。汛期会频繁使用抽水泵、应急照明等临时用电设备,这类设备多为露天作业,线缆易被积水浸泡、被物料车辆碾压,会进一步增加漏电与短路的风险。
其次是夏季用电对施工安全的影响。高温环境下,电气设备散热效果下降,电机配电箱内的元件过热可能导致设备失控。同时,高温下线缆自身电阻增大,若同时启动多台大功率设备易造成线路过载,长期过载会导致绝缘层因高温老化开裂,引发短路或火灾。夏季用电高峰时,电网电压可能出现波动,导致电压敏感的设备控制系统运行异常,引发机械伤害。
最后是汛期与用电高峰叠加形成放大效应。汛期的高湿度加上夏季高温会形成湿热环境,导致电气设备的绝缘性能下降,更易引起短路和漏电。用电高峰期设备线路故障本就多发,叠加暴雨导致的场地积水、道路泥泞,会延误故障的抢修。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工人易疲劳,注意力难集中,应对紧急排水等突发情况易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或忽视停送电的流程,大幅增加了触电机械伤害的风险。
多维度精准管控
应对夏季汛期施工风险
中国建设报:针对您上面提到的这些隐患,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呢?
刘学森:夏季用电高峰与汛期风险叠加的环境下,施工现场需结合高温、潮湿、暴雨、雷电、积水等多重风险,多维度制定精准管控措施,全面保障施工现场的安全。
首先是作业人员的防护措施。要强化防护用品的佩戴,工人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雨天穿防滑雨鞋、反光雨衣,高处作业要系挂好安全带。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班前交底案例培训,让工人掌握防触电和防溺水的安全知识要点。加强工时管理,合理调整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遇暴雨雷电预警时要立即停止露天作业,撤离至安全区域。同时,在施工现场设置遮阳休息区,配备清凉饮品及防暑药品,定期检查饮食卫生。
其次是临时用电安全措施。夏季潮湿与汛期积水容易导致线路绝缘性能降低,需全链条阻断漏电风险。配电箱配电柜应采用防雨型箱体,安装在地势较高处,避免雨水侵入。架空线路需采用绝缘导线,埋地线路需穿管保护,接头处要做防水处理。所有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必须可靠接零,高大设备需设置防雷接地并在周围设置环形接地线。另外,要加强巡查巡视,定期检查线路绝缘层是否破坏、接头是否松动、配电箱内是否凝露,暴雨前要重点检查配电箱是否采取了防雨措施、是否切断了非必要的电源,雨后要遥测线路绝缘电阻,检查设备内部是否受潮,确认干燥后再送电。对被水泡过的设备,需拆解烘干,绝缘测试合格后方可使用。
再其次是消防安全管理措施。施工现场要及时清理易燃可燃物,施工现场的消防水池必须与排水系统保持物理上的隔断或功能上的独立,防止雨水倒灌导致水源污染或水量不足。定期检查水泵用电部位是否受潮,保障水压正常,灭火器要定期校验,放置位置必须干燥、易取用。
最后是基坑工程安全措施。具体包括:基坑排水系统畅通;边坡防护与加固;加强监测与应急响应等。
中国建设报:高温天气动火作业风险高,面对夏季高温高湿的作业环境,动火作业应该遵循哪些施工规范?
刘学森:确实,夏季汛期常伴有高温高湿雷雨等恶劣天气,会显著增加动火作业的安全风险。要保证此类环境下动火作业安全,需从风险预判、流程管控、应急保障等方面做到闭环管理,确保动火作业的安全。
首先,针对存在的风险,要做好相应准备工作,清理动火作业现场周围可燃易燃物,无法移走的应采用不燃材料对其覆盖或隔离;动火点下方及附近存在管道、电缆桥架、孔洞、窨井、地沟的应采取封堵、封盖等措施;高处动火作业要设置不燃材料制作的接火措施并配备阻燃型安全带。
有几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是施工现场可燃易燃物辨识可能存在认知盲区,比如幕墙施工保温岩棉表面的铝箔为可燃物,一些人员可能对此识别不清;也可能忽略老旧管道内残留的不明气、固、液体,直接进行切割作业。二是作业环境辨识不充分,比如夏季汛期室内温度高,空气流通差,使用油漆及有机溶剂后易挥发易燃气体,形成爆燃环境,此类环境是严禁明火的。三是有限空间进行动火作业时,应先对动火点易燃易爆气体进行检测,气体浓度超限报警时,不得动火作业;动火过程中要持续监测,发现气体浓度超限报警时,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四是人员密集场所营业期间禁止施工动火作业,如医院、养老院、宾馆等场所,确需在使用、营业期间进行动火作业的,要提前对安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采用不燃材料将动火区域与营业区域进行防火分隔,还必须要通过公告、入户通知等方式告知风险。
其次,强化过程管控与动态监测。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履行动火审批手续,加强动火条件核验。动火作业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现场作业环境安全。动火作业结束时,应确认无火灾风险后方可离开。
最后,针对汛期突发情况要及时应对处置。夏季汛期突发情况下的动火作业易引发次生事故,需提前制定专项预案并及时响应。突降暴雨要立即停止动火,关闭所有设备的电源,将气瓶转移至防雨棚。
中国建设报: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工地违章作业的监督检查,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刘学森:在高温汛期施工中,加强施工现场违章作业的监督检查,要结合高温汛期环境的特殊性需要,从体系、机制、手段、责任等多维度构建全链条的监督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健全总包单位、分包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多层次安全管理体系。
第二,监督检查实现动态化、精准化。在日常检查的基础上,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专项检查。高温时段重点检查作业人员是否违章作业,防暑措施是否落实,工人状态是否正常。汛期重点检查排水设施是否畅通,防汛物资储备是否充足,基坑边坡机械临时用电设备设施是否正常等。
第三,开展多元化培训,提升自主防护能力。针对不同工种的高频违章行为开展场景化培训,通过VR模拟高温环境下违章作业的操作后果,增强代入感。同时还可以深化体验式培训,设置模拟体验装置,组织工人体验“未系安全带坠落”的失重感、“违规用电”的触电感,强化安全敬畏心。
第四,开展应急演练,检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高温中暑+消防”复合演练,检验预案可行性,优化处置流程;提升协同能力,强化实战技能;增强全员风险意识,筑牢心理防线。同时,总结经验教训,实现“演练、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第五,鼓励推行信用积分制度,构建长效约束机制。建立全网工人安全信用档案,实现积分与岗位权益挂钩,激活约束效能。强化结果应用,通过“积分看得见、奖惩实打实”,让信用成为工人的“第二张身份证”,从根本上推动安全行为的自觉养成。
第六,科技赋能,提升监督穿透力。安装智能监控系统,在动火作业区、材料堆放区、高温作业点布设AI(人工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违规动火、人员超时高温作业等行为。监督检查人员配备移动检查终端,使用带定位和拍照功能的APP,现场记录违章行为,自动同步至管理平台,避免“纸质记录易丢失、整改难追溯”。
强化健康保护与应急处置
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中国建设报: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会给施工带来一定困难,如何合理安排施工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刘学森:结合气候特点,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和健康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第一,动态调整作息时间。应尽量避开高温时段施工,密切关注气象预警并及时响应,同时建议管理人员作息与工人同时调整,确保施工现场处于受控状态。
第二,合理安排施工作业任务。高处作业、室外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应避开高温和暴雨时段。
第三,双维度优化作业环境。一方面加强防暑降温改造,工人休息区配备降温装置,高温区域设置强制通风设备;另一方面加强汛期排水防护,提前疏通场地排水沟、沉淀池,在基坑周边砌筑挡水墙,配备抽水泵,脚手架、塔吊基础部分增设排水沟。
第四,强化人员健康管理,精准应对“湿热风险”。将健康监测前置,每日上岗前检测体温、心率,对高血压、心脏病等易感人群调整岗位;高温天气增加现场巡视频次,防止人员出现身体不适,发生意外。同时,保障饮食与物资,作业面提供降温用品、防暑药品和雨衣、胶鞋等防汛物资,确保每人按需取用。
第五,加大防暑降温和中暑急救知识宣教力度,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第六,加大对施工现场的检查频次和力度,聚焦露天作业时长、休息区降温防暑设施、工人违规上岗等情况开展检查,发现问题现场下达整改通知书并跟踪整改。
中国建设报:在夏季高温天气中,怎样做好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预防中暑、热射病等疾病发生?
刘学森:预防中暑需遵循“避高温、降负荷、补水分、强应急”原则,运用“管理+技术”措施精准施策,确保施工人员安全度夏。
一方面是管理措施,核心是从组织层面“避高温、降负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在高温时段暂停露天或密闭空间作业,若因工艺必须在高温时段作业,需缩短单次连续作业时间;减少重型体力劳动作业,优先安排轻型任务;对电焊工、钢筋工等高强度作业岗位,要增加人员轮换频次。同时,建立工人健康档案,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员,避免安排高温时段露天作业。每日班前应对工人进行体温检测,发现异常立即安排休息并就医。明确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管理人员负责日常巡查,班组长负责本班组轮岗和休息,形成“项目经理、管理人员、班组长、工人”四级责任链。
另一方面是技术措施,聚焦改善作业环境、强化个体防护和提升应急能力,做到“补水分、强应急”。在条件允许的作业区、材料堆放区、工人休息区搭建临时遮阳棚;露天作业面上方悬挂喷雾装置或遮阳网,降低局部环境温度;塔吊司机室、操作间等封闭空间安装空调或冷风机;在狭窄空间作业时,安装强制通风设备,保证空气流通;定期对作业区洒水降温,减少地面热辐射。建议在施工现场安装温湿度记录仪,并与管理人员手机联网,高温时段自动报警,提醒调整作业计划。同时,设置“中暑急救点”,配备相关药品;与附近医院建立“绿色通道”,确保热射病患者能及时就医。定期组织中暑应急演练,模拟热射病急救、人员转运、与医院对接等流程,确保管理人员和工人熟练掌握处置步骤。
中国建设报:刚才您从管理和技术角度介绍了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措施。那么,在施工中,施工人员自身如何保障自己的生命健康和安全呢?
刘学森:施工人员作为一线建设者,自身增强防护意识和技能对预防疾病、保障安全至关重要。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第一,增强安全意识,遵守操作规范。学习安全知识,主动参加安全培训,熟悉本岗位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了解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违章操作、不冒险作业。同时,还要关注作业环境,留意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标识,避开危险区域,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向管理人员报告。
第二,做好个人防护。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根据作业类型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确保正确使用。
第三,重视职业病预防。长期吸入粉尘易引发尘肺病,作业时除佩戴防尘口罩外,应尽量站在上风处操作。长期处于机械轰鸣等高分贝环境中,易导致听力下降,应佩戴耳塞或耳罩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噪声中。
第四,关注自身健康。积极参与施工现场组织的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早期健康问题。同时,加强自我健康监测,留意自身身体变化,如出现持续咳嗽、胸闷、听力下降、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工作环境,以便诊断。
第五,学习应急处理与互助。学习急救知识,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在突发事故时能及时自救或救助他人。加强团队互助,作业时与工友相互提醒安全注意事项,避免因疏忽导致事故。
第六,维护自身权益,主动沟通反馈。确认劳动保护条件,若施工现场未提供合格的防护用品、未采取必要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可以向管理人员提出要求。
中国建设报:您为我们列举了一些防范施工安全风险的具体措施,如果真的发生工地起火、工人中暑等突发情况,现场应如何进行应急处置,减少损失和伤害?
刘学森: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先说对于工地起火的应急处置。发现火情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启动火灾应急预案并拨打119报警,通知义务消防队赶赴现场,同时安排专人到工地入口引导消防车。
施工现场起火,第一时间扑救至关重要。灭火器是扑灭初期火灾的最有效的器材。如果是电气火灾,应立即切断起火区域电源,使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如果是油漆等易燃液体火灾,使用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如果是木材、布料等固体火灾,可使用泡沫灭火器扑救。
火情发生后,首先要进行有序疏散,管理人员或班组长立即组织作业人员沿消防通道、疏散指示标志撤离至工地指定安全区域,疏散时禁止乘坐电梯,提醒人员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快走,避免拥挤、踩踏。到达安全区域后,立即按班组点名,确认是否有人员被困,若有被困人员,立即告知被困位置。其次是被困救援,如果被困人员距离较近且火势未蔓延,义务消防员可使用梯子、安全绳等工具救援;如果火势较大,不可盲目进入,等待消防队使用专业设备救援。最后是配合专业救援与现场保护,消防队到达后,主动提供工地平面图、起火点、易燃物分布、被困人员信息等,协助消防员灭火。
再谈谈对于中暑的应急处置,需要根据轻症、重症分级处置。如果是轻症中暑,应立即将患者移至工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对于重症中暑,也就是热射病,应该紧急降温,脱去患者衣物,用冷水擦拭全身,或用冰袋放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然后,立即拨打120送医,在等待救护车期间持续降温,不可停止。
科技赋能与长效机制建设
持续保障施工安全稳定
中国建设报:在高温和汛期的复杂环境下,有哪些新兴的监测技术或设备可以应用于工地,更精准地实时监测消防隐患或者中暑风险呢?
刘学森:在高温和汛期的复杂环境下,施工现场已经可以通过多项新兴技术实现消防隐患与中暑风险的精准监测。
一方面是消防隐患监测技术:
光纤感温式火灾监测系统可以实时捕捉温度变化,定位精度达到0.3米,能够识别1摄氏度的温度波动,这项技术曾经在电缆隧道监测中,提前近10分钟预警风险,避免了因电缆过热引发的火灾事故。
红外AI防火系统融合红外热成像与可见光双光谱分析,可以通过AI算法区分真实火源与干扰源,这项技术曾成功识别配电箱短路、阴燃,0.3秒触发喷淋联动,避免了触电与火灾的连锁事故。
高空焊接双光谱摄像头通过AI模型搭载双光谱摄像头,提升火灾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误报率低于0.1%,与塔吊喷淋联动后,火灾响应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2分钟。
智能电气火灾监控,通过在施工现场电气线路和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流、电压、温度、剩余电流等参数,当参数超过设定阈值时,系统自动报警,提示可能存在的电气火灾隐患,有效预防高温天气下的电气火灾。
另一方面是中暑风险监测技术:
智能安全帽+生理监测集成了心率、血氧、体温传感器,结合定位技术,可实时追踪工人状态。
智能手环监测身体数据,一旦出现体温过高、心率过快,手环马上震动提醒休息,同时把预警信息发送给现场相关管理人员,还可对连续工作时间过长的人员强制提醒停工休息。
在施工作业人员相对集中位置安装自动红外热成像测温报警系统,实时监测人员的体温变化,通过图像分析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快速发现体温异常的人员。
中国建设报:在夏季汛期施工安全防控中,还应建立哪些长效机制,持续保障工地的消防安全和中暑预防工作?
刘学森:在夏季汛期施工安全防控中,核心是突破“临时应对”思维,构建“系统治理、持续发力、动态适配”的制度体系,实现消防安全与中暑预防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确保施工现场消防安全和预防中暑各项措施稳定有效、持续落地。
应建立全员全链条责任闭环机制。要破解“责任虚化”问题,明确各个环节、岗位的具体职责,将安全责任嵌入施工管理全流程,形成“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的闭环。
建立动态风险治理联动机制。夏季汛期的安全风险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突发性和叠加性特点,需突破“事后应对”的惯性思维,建立“预判、预警、预控”的全周期治理框架。同时,构建跨部门的风险研判专班,联动开展专题会商,根据施工风险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优化施工组织,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规避”的转变。
建立设施与物资的动态保障机制。安全防控需长期稳定投入,避免因短期成本压缩,导致防控失效。建立专项资金,实现“消耗、补给、储备”联动流程。刚性保障消防设施更新、防暑物资采购、智能监控设备的安装与维护。
建立培训与演练长效机制。对管理人员着重开展“风险研判+协同指挥”能力培训。对施工人员着重开展“实操技能+自救互救”专题培训。同时,构建实战化演练体系,推动演练从阶段性任务转为常态化行动,让演练真正成为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提升应急能力的核心保障。
文字整理:林 培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