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抓实安全措施 严防工地淹溺隐患
- 时间:2025-09-01 08:58
- 来源:中国建设报
随着强降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的频发,施工工地淹溺事故风险显著增加,给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汛期施工现场存在哪些淹溺事故隐患?如何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淹溺事故发生?本报特别邀请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监督部高级经理田凯,深入剖析施工工地淹溺事故的成因,介绍防范要点及应急处置措施。
新闻“汇”客厅直播现场
以案为鉴 防范淹溺事故
中国建设报:请您介绍一下,汛期施工工地都存在哪些淹溺事故隐患?
田 凯:淹溺事故对于房屋市政工程来说,是发生概率较低的事故类型,但汛期暴雨、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多发,容易导致施工现场出现积水,大大提高了淹溺事故风险。
汛期施工现场的淹溺事故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是自然环境与场地条件隐患。比如,积水区域增多:工地低洼处、基坑、沟槽、地下室等区域由于强降雨导致快速积水,形成深浅不明的“隐形水池”,施工人员误入易发生淹溺。周边水体倒灌:若工地临近河流、湖泊、水库等,汛期水位上涨可能冲破围堰、堤坝,导致水体倒灌至施工区域,瞬间形成大面积淹溺风险。地表径流危险:暴雨引发的地表水流汇聚,速度快、冲击力强,可能裹挟泥沙、杂物等形成“洪流”,人员一旦被卷入,容易因体力不支或撞击物体导致淹溺。地质灾害次生风险: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大量水流裹挟泥沙、石块涌入施工现场和驻地,不仅破坏设施,更直接对人员造成淹溺或冲击伤害。
二是施工设施与临时结构隐患。比如,基坑、沟槽积水:汛期雨水渗入或排水不及时,会使基坑、沟槽内积水深度骤增,且水体可能携带泥沙导致底部泥泞,人员进入或失足坠落时,容易因陷入淤泥受阻溺水。井口、洞口、坑边防护缺失:暴雨导致施工现场未封闭的井口(电梯井、污水井、集水坑、坑中坑)、洞口等低洼位置积水,临边防护设施缺失或失效,将形成“陷阱”,人员不慎坠入易发生淹溺。水上作业平台、栈桥临边防护缺失和结构不稳:水上作业平台、栈桥临边防护缺失,汛期水流冲刷或积水浸泡,可能导致基础松动、结构变形,造成突然坍塌或倾斜,人员通行时易发生坠落淹溺。临时排水系统失效:排水泵故障、排水管径不足或堵塞,导致施工现场低洼部位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一定时间内积水隐患无法消除,增加人员的淹溺风险。
三是作业行为与管理隐患。比如,违规涉水作业:部分项目为赶工期,在暴雨、积水未消退时仍组织开展基坑清理、管道铺设等涉水作业,若突发水位上涨或工人脚底打滑,易发生淹溺事故。作业人员未穿戴防溺水劳动防护用品进行临水作业、水上作业等。人员安全培训不足:项目施工方未对作业人员进行防淹溺专项安全教育,导致作业人员对汛期淹溺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应急自救技能,遇到险情时难以自救。应急措施缺失:施工项目未制定防汛应急预案和淹溺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未配备救生衣、救生圈等救援设备,未设置明确的人员紧急疏散路线和转移安置点,险情发生时无法及时救援、人员无法及时转移安置。光照不良、视距不足条件下冒险作业:地下施工照明不足、夜间施工视线差、暴雨天气能见度低,工人难以判断积水深度和危险区域,冒险作业增加误入危险区域导致淹溺事故发生的概率。
四是其他隐性隐患。比如,地下管线破裂:汛期土壤松动可能导致地下水管、污水管沉降破裂,大量水体涌入现场基坑或工作井内,形成突发积水,引发淹溺。边坡坍塌伴随积水:边坡在雨水浸泡后易发生坍塌,坍塌物可能堵塞排水通道,形成局部区域积水,人员若被困其中易发生淹溺。防透水措施不到位:隧道、顶管、围堰施工未按照方案施工,防透水措施缺失或失效,突发透水事故,导致人员淹溺,此类事故类型虽然归为透水事故,但也涉及人员淹溺的情形。
中国建设报:在工地中,哪些施工区域或作业环节比较容易发生淹溺事故?有哪些具体案例?
田 凯:第一类是施工现场的坑、沟、槽、井等低洼部位或区域积水较深,临边防护措施若不到位,作业人员不慎跌落易造成淹溺事故。
例如,2024年11月2日,上海市某项目工地现场基坑内,发生一起淹溺事故,造成1人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是作业人员安全意识缺乏,对积水的基坑内存在的潜在风险隐患缺乏必要的辨识,加之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缺失,对基坑内积水后存在的风险隐患未及时警示预防,对基坑内未完工的坑中坑未做临边防护措施,作业人员独自下到基坑内试图横穿基坑时不慎落水,身旁无其他人员第一时间发现报警并施救,最终沉入坑中坑溺亡。
第二类是涉水作业工程,如在水上栈桥、作业平台上作业,平台临边防护不到位,人员未挂安全带、未穿救生衣;水上作业时,船只不合格、未定期检修,人员无证驾驶、不懂安全操作规程,未配备防溺水用品,未配备救援装备等;水下作业时,潜水设备失效,水下存在暗流未探明,导致人员被吸入等都会导致人员淹溺。
例如,2017年10月20日,重庆市万州区某桥梁施工项目,1名作业人员在搭设临时作业平台时,因安全带断裂,造成其坠落至长江中溺水死亡。事故主要原因是作业人员在滑倒时安全带与H型钢锐角、利口接触,接触部位未加软垫物进行保护,导致安全带断裂,同时作业平台防高坠措施设置不到位,人员水上作业未配备防溺水的救生衣,导致淹溺事故发生。
第三类是隧道施工隧道内、围堰施工围堰内、顶管施工的工作井内发生透水、涌水、河水漫灌、雨水倒灌等导致人员淹溺。
例如,2016年10月12日,山东省寿光市某市政工程在顶管施工过程中发生一起淹溺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主要原因为顶管挖至污水检查井附近时,对上部土层造成扰动,由于污水检查井长期渗漏,承载力下降,井底局部突然破裂,大量污水涌入顶进管道内。该工程建设单位未向施工单位提供地质勘察报告,施工单位未向施工现场提供施工图纸、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现场无专业技术人员,导致施工现场工人盲目施工;顶进管道时未采取防坍塌、防透水等措施,工作井未设置上下安全通道,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未对现场工人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多种原因叠加导致事故发生。
第四类是因自然灾害防范不力、预警响应不及时引发的事故。
例如,2023年8月21日,四川省凉山州芦稿林河流域受上游短时强降雨影响暴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将一公路施工人员驻地冲毁,造成6人死亡、46人失联、21人受伤。2025年6月30日,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太平镇、二郎坪镇遭遇短时极端强降雨,将一工地板房冲毁,造成5人死亡,3人失联。
中国建设报:汛期施工工地发生淹溺事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田 凯:结合上述事故案例,汛期施工工地的淹溺隐患主要源于水的聚集与防护失效、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应急管理缺失、救援处置不到位等原因。
一是气象灾害影响。极端天气突发,台风、暴雨、短时强降雨导致施工现场的坑、槽、沟、井迅速积水,山洪暴发、城市内涝、洪水涌入施工现场,造成大面积积水。
二是周边环境影响。临近河道、湖泊的工地,因汛期水位上涨发生倒灌;地下管线破裂导致地下水涌入施工区域。
三是排水系统缺陷。排水沟堵塞、排水泵功率不足或故障,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形成大面积积水。
四是高风险区域积水。深基坑、沟槽因地势低洼或边坡渗水,快速积聚雨水;泥浆池、蓄水池因水位失控溢出。
五是防护设施失效。危险水域(如集水坑、临时水池)的防护栏倒塌、盖板缺失,警示标志被雨水冲毁等。
六是防护救援装备配备不足。未给积水区域周边作业人员或涉水作业人员配备防淹溺劳动防护用品,未在积水区域周边、涉水作业现场配备救援装备。
七是安全警示教育缺失。安全教育培训和应急处置技能培训不到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能识别现场淹溺事故风险隐患。
八是应急管理机制缺失。未制定汛期专项安全预案,未及时将暴雨等灾害预警信息传达至施工一线,预警期间依然冒险开展作业;未明确叫应机制,接到预警未及时撤离人员转移安置到安全区域;接到上级或政府部门预警后,存在“叫而不应,应而不急”的情况。
健全机制 做好防范措施
中国建设报:汛期施工期间,施工工地哪些部位容易发生淹溺事故?
田 凯:首先是集水坑区域。安全检查时,发现某房建项目地下结构集水坑因汛期暴雨而积水,且无防护措施、无排水设施,作业人员行走在未固定的脚手板上,存在较大的坠落淹溺风险。后续经过整改,集水坑临边设置了稳固的定型化防护围栏,设置了警示标识、排水泵和救援装备。
其次是基坑区域。处于基坑施工阶段的某房建项目,暴雨过后大面积积水,未及时抽排,坑中坑无防护措施。经过整改,抽排了基坑内的积水,并在坑中坑周边设置防护围栏和警示标识,设置了排水设备进行持续降水。
再其次是围堰区域。检查发现某项目围堰边沿无临边防护措施,未搭设进出围堰的安全通道,围堰内存在积水,作业人员临空作业时未佩戴安全防护用品,极易导致淹溺事故。经过整改,该项目在围堰周围设置了稳固的临边防护围栏,设置了进出围堰的安全通道,设置抽水泵抽排了积水。
最后是桩基施工环节。某项目桩机施工现场,桩孔积水且无防护设施,泥浆池防护不到位。整改后采用了定型化的桩孔防护设施进行封闭,防止人员坠落。在泥浆池周围设置了稳固且封闭的定型化护栏、警示标识及救援装备。
中国建设报:对于易发生淹溺事故的高风险区域,应采取哪些具体防范措施?
田 凯:一是要全面识别汛期可能造成积水区域和重要部位,提前设置稳固的临边防护和防坠落措施以及警示标识。
二是要设置有效合理的挡水、排水设施,配置功率和排水效率足的抽排设备。
三是要在相关区域设置应急救援装备和一键报警装置。
四是要加强汛期的安全巡查检查,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关于具体的防范措施,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建筑施工易发事故防治安全标准》明确了7类高风险区域的防范要求。
在基坑和顶管工程施工时,基坑、顶管工作井周边应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设施,避免坑内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积水;采用井点降水时,降水井口应设置防护盖板或围栏,并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完工后应及时回填降水井;对场地内开挖的槽、坑、沟及未竣工建筑内修建的蓄水池、化粪池等坑洞,当积水深度超过0.5米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夜间应设红灯警示。
在地下水丰富地带的人工挖孔桩工程或在雨季施工的挖孔桩工程,应采取场地截水、排水措施,下孔作业前应配备抽水设备及时排除孔内积水,井底抽水作业时,人员不得下孔作业。渗水量过大时,应采取降水措施。
在隧道及竖井、斜井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隧道内反坡排水应根据距离、坡度、水量和设备情况确定反坡排水方案,抽水设备排水能力应大于排水量的20%,并应有备用台数;隧道内顺坡排水应设置排水沟,其沟断面应满足隧道排水需要;膨胀岩、土质地层、围岩松软地段应铺砌水沟或用管槽排水;遇渗漏水面积或水量突然增加,应立即停止施工,人员撤至安全地点;竖井应边掘进边排水,涌水量较大地段应分段截排水;竖井、斜井的井底应设置排水泵站,排水泵站应设置在铺设排水管的井身附近,并留有增加水泵的余地;抽水设备应有备用电源;水箱、集水坑处应设置警示标志,并对设备进行挡护。
在围堰施工过程及围堰内作业过程中,应监控水位水情变化,根据施工区实测水位和水情预报、海事预报等信息做好相应水情变化应对工作。筑岛围堰应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0.7米以上。
钢板桩工程施工时应采取防止淹溺的安全技术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采用止水、导水、排水等措施;施工过程中对钢板桩围护结构桩间等薄弱部位应设专人监视;若出现少量渗漏,应及时处理,并先堵漏后开挖;当出现大量涌水时,应及时抽排水,并回填干砌片石,注浆加固,待排除渗漏后再开挖。
桥梁工程水上施工作业时,水上作业平台周边应按临边作业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平台应满铺脚手板,人员上下通道应设安全网,并应设置多条安全通道;水上作业时,作业人员应穿戴救生衣、防滑鞋,并应配备救生船、救生绳、救生梯、救生网等救生工具;上下游应设置浮绳,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固定式防水灯,夜间应有足够的照明;应做好雨水水情通报工作,收集气象、水文信息,并应在河流上游设置水位尺,安排专人负责水情预报、预警、信号传递,遇到水位发生上涨时,应每小时通报一次,当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潜水施工作业时,潜水员应经专业机构培训,并应取得相应的从业资格;现场应配备急救箱及相应的急救器具;应控制潜水最大深度并采取减压措施;应严格控制潜水员的作业时间和替换周期;潜水员下水作业时应有专人值守。
中国建设报:为了应对安全风险,在汛期来临前,施工工地应当采取哪些针对淹溺事故隐患的防范措施?
田 凯:检查防护措施,深基坑、坑中坑、集水坑、沟槽、管井、水池等部位应设置不低于1.2米的稳固防护栏,护栏上悬挂“水深危险”“禁止翻越”等标识,夜间加装警示灯。
检查排水措施是否到位,基坑周边应设置30厘米高截水沟,坑底四角设集水井,每日检查泵体运行状态,清理排水沟、雨水井内杂物,确保排水通畅,测试排水泵连续运行4小时的稳定性,备用泵灌满燃油或接通双电源。
检查完善应急预案,预案应明确“预警响应机制”,划定避难场所并标注疏散路线。临河近水工程项目,务必明确现场和驻地人员撤离疏散的预警响应程序。
检查现场应急措施,应按要求为工人配备救生衣、救生圈、安全绳,禁止单人进入积水基坑。施工现场应按要求储备防汛沙袋、雨衣雨鞋、应急照明设施、大功率水泵、抽水管、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
中国建设报:降雨后复工前,应对哪些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和处理?
田 凯:对沟槽、深基坑、集水坑、工作井等关键部位进行检查,重点检查边坡是否有裂缝、滑坡迹象,测量积水深度,确认排水泵正常运转。
对防护设施进行检查,重点检查防护栏是否松动、警示标志是否清晰,更换被雨水冲毁的盖板、围栏。
对排水系统进行检查,测试排水沟是否通畅,检查地下管网是否因暴雨破裂。
对电气设备进行检查,重点检测水泵、照明等设备是否漏电,避免因漏电引发二次事故。
强化教育 提高应急能力
中国建设报:施工人员在集水坑等危险水域附近作业应采取哪些防护措施来保障生命安全?
田 凯:首先是做好个人防护。临水或水上作业时,必须穿救生衣,定期检查浮力是否达标;要挂设安全带、系安全绳,一端固定在牢固物体上,由地面处于安全区域的人员监护。
其次是规范作业行为。执行“双人同行、互相监护”制度,禁止单独进入危险水域10米范围内;携带对讲机,每5至10分钟汇报一次状态。
最后是做好应急准备。随身携带哨子、防水手电筒,遇险情立即呼救并向地势高处转移。
中国建设报:如何提升作业人员的事故隐患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
田 凯:一要加强常态化教育。每日班前会强调“汛期三不准”(不准在积水区域逗留、不准擅自拆除防护设施、不准无证操作排水设备)。二要做好专项警示教育培训。每月组织观看淹溺事故案例视频,分析事故原因汲取事故教训,组织汛期淹溺事故隐患培训,提高人员防淹溺意识和事故隐患辨识能力。三是开展应急救援培训。每季度开展淹溺救援演练,培训“三点求生法”(抓住漂浮物、保持头部露出水面、向高处游动);培训使用救生圈抛掷、安全绳牵引、CPR(心肺复苏术)、AED使用等自救互救技能。四是建立考核机制。对工人进行“自救知识笔试+实操演练考核”,不合格者暂停上岗,补考通过后方可作业。
中国建设报:近年来,智能化设备在安全管理中应用得越来越多。针对淹溺风险,有哪些先进的智能监测设备或技术手段,可以提前预警、降低风险?
田 凯:目前,不少施工项目已经应用了一些智能化的监测、巡查系统设备。如水位智能监测系统,在深基坑、泥浆池安装超声波水位传感器,实时传输数据至管理平台,当水位超过警戒值时,平台自动给管理人员发送预警短信,现场进行声光报警。智能排水控制系统,通过雨量传感器联动排水泵,当降雨量达到每小时50毫米时自动启动备用泵,避免人工操作延误。AI(人工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危险区域安装带AI算法的摄像头,自主识别“无防护靠近水域”“翻越防护栏”等危险行为,自动触发现场喇叭进行警示。无人机巡查,汛期使用搭载红外热成像的无人机,每2个小时进行全场巡查,尤其是基坑施工阶段,可以快速发现低洼处积水、防护设施损坏等隐患,相比人工巡查,效率大幅度提升。水上救援U型遥控飞艇,发生淹溺事故进行救援时,可以直接将飞艇抛入水中,快速靠近落水人员,便于人员抓握,能够快速拖拽人员到岸边,且操作简便。
中国建设报:发生淹溺事故,施工现场如何启动应急预案?关键步骤是什么?
田 凯:一旦发生淹溺事故,项目部应该立即启动“黄金4分钟”救援流程。
一是报警与呼救。目击者立即拨打工地应急电话,清晰说明“地点、人数、溺水状态”,同时呼喊周边人员协助。
二是现场救援。附近人员携带救生圈、安全绳快速赶到,优先向溺水者抛掷救生圈,严禁无防护下水救援,可使用长杆、抛绳等工具让溺水者抓住,然后拖拽到岸边。
三是医疗急救。将溺水者救上岸后,立即清除口鼻内淤泥、杂物,实施心肺复苏,同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四是现场管控。封锁事故区域,设置警戒线,安排专人引导救护车。保护现场,避免破坏证据。
五是事故上报与复盘改进。事故发生后,要在1小时内上报属地住房城乡建设管理部门,24小时内提交事故初步调查报告。事后组织复盘,分析是否存在“防护缺陷、培训不足、响应延迟”等问题,更新预案并落实整改。
综上,施工工地淹溺事故的预防需结合“硬件防护、管理机制、人员意识”三方发力,通过提前排查隐患、强化培训演练、应用智能技术,构建“预防—监测—应急”的全链条防控体系,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预防淹溺事故发生。
文字整理:孙宇枫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