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建设>>安全管理>>
解码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
- 时间:2025-09-15 09:36
- 来源:中国建设报
在安全生产中,有限空间的施工安全隐患常被形容为看不见的“杀手”。有限空间作业看似普通,常常隐藏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空间里,可能是施工中的地下室肥槽,可能是维护中的污水池,也可能是桥梁的箱梁箱室。但因为通风不良、风险隐蔽,极易引发中毒、窒息、爆炸等致命事故,盲目施救甚至会导致伤亡扩大。本报特别邀请中建三局绿投公司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负责人杨宋博,围绕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风险防控,介绍现行法规标准以及安全管理要点、防范措施、各方责任及相关案例。
新闻“汇”客厅直播现场
明确定义 夯实安全根基
中国建设报:什么是有限空间?如何精准判定一个空间是否属于有限空间?实际施工中,哪些场景容易被误判或遗漏?
杨宋博: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人员可以进入或探入,但进出或活动受限,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判定一个空间是否为有限空间作业场景,需要同时满足3个物理条件和至少1个危险特征。物理条件即封闭或部分封闭的空间,且通风不良;空间内有人员进出的需求和可能;进出口或空间内活动存在限制。危险特征即存在或可能出现氧气含量不足、存在或可能出现有毒有害气体、存在或可能出现易燃易爆物质。
实际施工中,有两类场景易被误判。
一是“临时性有限空间”,比如盖挖逆作法施工的地下室初期结构、桥梁箱梁箱室,这些因施工阶段变化易被忽视。
二是“看似开放的受限空间”,比如地下室外墙与基坑边坡形成的肥槽,虽然有开口,但是通风比较差,容易积聚木方、钢管和污水污泥,导致氧气消耗并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此外,污水池、封闭垃圾站等配套设施,也常因作业频率低而被遗漏风险评估。
中国建设报:请您介绍一下,有哪些主要面向有限空间作业的现行规定或规范?
杨宋博: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关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问题,于1988年颁布了国家标准《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经历近40年的发展,陆续在法规和标准规范等层面发布了不少有限空间的管理规定。
比如,202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强调生产经营单位对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负责。应急管理部2023年修订的《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应急管理部令第13号)是目前针对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强制性的管理规定。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23年发布了《城镇排水管道维护安全技术规程》,专门针对下水道、涵洞、污水处理设施等排水管道的有限空间作业,规定了气体检测、井下作业、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的具体技术规程。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实施的《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从职业健康角度,规定了密闭空间作业的职业病危害识别、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健康监护和应急救援的要求。
此外,北京、浙江、安徽等地也相继出台了有限空间作业管理的地方标准。
由于此前在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的识别和安全管理方面还是空白,住房城乡建设部针对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领域广、风险高”的现状,系统整合以往经验和措施,并广泛征求各地意见,于2025年7月发布了《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识别及施工安全作业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为提高有限空间作业风险识别、安全管控和应急处置能力,防范化解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风险提供了指导依据。
厘清责任 严守作业红线
中国建设报:指南解决了哪些房屋市政工程有限空间作业中的突出问题?
杨宋博:当前行业中,有限空间作业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一是风险识别不精准,部分隐蔽空间(如地下室肥槽、电缆夹层)被遗漏。
二是现场管控不规范,“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有监护”原则常被忽视,盲目施工现象较普遍。
三是应急处置不科学,中毒、窒息事故后,因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的情况频发。
指南通过明确识别标准、管理流程和应急措施,为解决房屋市政工程领域这些问题提供了统一技术依据。
中国建设报:“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有监护”是有限空间作业的核心原则。在实际施工中,哪些行为违反了这一原则?
杨宋博:常见违规行为包括:通风时间不足30分钟就开始作业;检测合格后未持续通风,导致气体浓度反弹;无监护人员或监护人员擅离职守;作业中断超30分钟未重新通风检测等。
安全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一是工期压力,部分项目为赶进度压缩前置流程;二是侥幸心理,认为“之前没出事,这次也没事”,尤其对熟悉的有限空间,如长期使用的管井,会放松警惕;三是培训不足,作业人员未意识到缺氧、中毒的瞬时性风险,比如,硫化氢和一氧化碳中毒可能在数分钟内就会致命。
中国建设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五方主体共同参与。它们在有限空间作业中分别承担着哪些核心责任?在实际工作中,哪些责任环节容易“缺位”?
杨宋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必须明确五方主体的核心责任,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有人监督。
建设单位需提供地质资料并每周组织安全检查;勘察单位需要提示有毒有害气体风险;设计单位应优化方案,减少有限空间源头设计;施工单位需要落实“辨识—培训—审批—作业—监护”等全流程管理;监理单位需要制止违章并上报隐患。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的不当设计和施工单位现场管控松懈是主要“缺位”环节。比如,一些地下室坡道下方的三角形区域,没有实际使用功能,就不应设计为封闭空间,这类部位已发生多起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施工单位经常因为没有辨识出有限空间风险,在作业过程中没有及时开展相应的教育培训,危险作业审批、作业过程中的巡查等环节缺失,工人没有风险意识。
此外,抢工可能会使相关单位省略通风、检测步骤。
精准防控 筑牢生命防线
中国建设报: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事故类型都有哪些?其核心诱因分别是什么?如何进行针对性预防?
杨宋博:有限空间作业中,中毒、窒息和爆炸是主要事故类型。
窒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有限空间内的氧气被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排挤,导致氧气含量过低,进而造成作业人员缺氧窒息;其中,氧气被排挤的常见情况包括空间内钢材锈蚀耗氧等。核心诱因是有限空间通风不良,空气无法有效流通,导致氧气不断消耗却得不到补充,有毒有害气体也无法排出。
预防窒息事故的关键在于加强通风,应通过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确保有限空间内的通风满足要求,新风量不低于30立方米/小时,新风换气次数不低于12次/小时,同时要通过气体检测,确保空间内氧气含量在19.5%~23.5%。
中毒事故主要是因为有限空间内积聚了硫化氢、一氧化碳、苯类气体等有毒有害气体,作业人员吸入后导致中毒。不同有毒气体的产生原因不同,硫化氢通常在污水池、污泥堆积的有限空间内,由细菌发酵产生;一氧化碳则多来自有限空间内的动火作业,或者发电机等燃油装备运行时的排放;苯类气体则产生于防水作业、防腐作业过程中相关涂料、药剂的挥发。核心诱因是作业前没有对有限空间进行充分通风或未检测气体浓度即作业。
预防中毒事故,需要加强通风和检测,检测合格后,作业人员再进入空间作业,且作业过程中需持续加强通风;使用防爆设备,严禁在有限空间内使用燃油发电机。
爆炸事故的发生,是因为有限空间内的甲烷、氢气、苯类、烃类等可燃气体浓度达到了爆炸下限,遇到火源后引发爆炸,常见的火源包括静电、焊接火花、明火等。比如,有限空间内如果存在甲烷气体,当浓度超过10%的最低爆炸下限时,一旦遇到火源,就可能引发爆炸。核心诱因是违规动火或静电引燃。
预防爆炸事故,需要加强通风和气体检测,及时排出可燃气体,确保浓度低于爆炸下限;使用防爆型工具、装备,严禁携带明火进入有限空间。
中国建设报:有限空间作业的个体防护装备有哪些特殊要求?针对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是否会使用防毒面具?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杨宋博:有限空间个体防护装备非常重要,但个体防护装备需要根据实际风险场景,选择适配的防护装备。比如,易燃易爆环境用防静电装备,涉水场景用防水装备,接触化学品时需用化学防护服和呼吸器。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全身式安全带、安全帽和安全绳,且安全绳需要固定在外部可靠挂点。
很多人受影视作品影响,认为防毒面具可以应对所有有毒有害环境,但是在实际有限空间作业中,通常不宜使用常见的防毒面具——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这种防毒面具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过滤件吸附空气中的有毒气体,从而达到防护效果。但这种防护方式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只有当有限空间内有毒气体浓度低于职业限值且氧气含量充足时,过滤件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有限空间内气体浓度超职业接触限值10倍或氧气含量不足,过滤件无法有效防护,也不能提供氧气,此时佩戴该防毒面具,不仅起不到防护作用,还可能导致作业人员中毒或缺氧窒息。
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可能缺乏这方面的安全意识,或者为了节省成本,没有为作业人员配备合适的防护装备,而是使用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应对高风险的有限空间环境,埋下了安全隐患。
针对存在有毒有害气体的有限空间环境,应该根据风险等级选择合适的装备。一般作业环境中,作业人员可以使用长管呼吸器供气;在高风险环境中,作业人员应佩戴正压式空气呼吸器主动供气。
中国建设报:针对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变化快的特点,施工作业前是否会通过审批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监管?如何通过具体的审批手段有效规避部分风险?
杨宋博:有限空间施工作业是典型的危险作业,必须执行作业前审批制度,施工单位签发作业票,作业班组方可开展有限空间作业。
作业票是管控动火、吊装等危险作业的有效手段。有限空间作业票应由作业班组现场负责人申请,由施工单位现场管理人员核准确认。建议作业票一式两份,作业班组持票现场公示,施工单位持票保存一年备查。需要注意的是,有限空间场景内如果存在动火作业等其他危险作业的,应同时办理相应作业审批。
有限空间作业票有效期为当班作业结束时间,且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12小时有效期的设定,是因有限空间内气体浓度可能随环境(如温度、外部泄漏)产生变化,长时间作业易引发风险。同时,长时间作业也容易造成工人的疲劳。
一旦出现作业票超期、作业部位变更、人员更换、环境变化等情况,需要重新办理作业票。
中国建设报:作业票在使用过程、审查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应如何确保相关票证被正确核验、使用?
杨宋博:作业票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票多用”,同一作业票重复用于不同部位,或者今天的作业票明天后天还在用;二是核查走过场,审批人员没有到现场核实通风、检测、作业环境等情况就签字确认;三是票证管理混乱,部分项目没有按照要求保存作业票,备查时无法提供。
要解决这些问题,核心是从意识和措施两方面发力。加强员工教育培训,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有限空间作业;从管控措施上加强履职巡查,严格核查作业票,对不履职的管理人员进行严肃考核,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人员进行处罚,对规范作业的进行表彰。
中国建设报:气体检测是守好有限空间作业“生命线”的重要举措。现行规范对检测仪器和流程有哪些硬性规定?实际工作中常见的检测误区有哪些?
杨宋博:指南要求气体检测报警仪至少能检测硫化氢、一氧化碳、可燃气体和氧气浓度,且需符合GB12358标准;准入检测需用泵吸式仪器,从出入口由近及远、由上至下检测,垂直、水平方向至少各需要设置3个可测点。检测过程中,每隔30分钟要记录一次检测数据。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有一些常见的误区。一是检测点不足,仅在入口处或作业面附近检测,忽略了空间深处、低洼处等容易积聚气体的区域,比如污水池底部易积聚硫化氢。二是没有搅动积水和淤泥,其中吸附的有害气体无法充分释放到空气中,检测结果失真。三是检测仪器未校准,按照要求,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校准周期应不大于1年。部分项目为节省时间和成本,仪器使用超过1年仍未校准,导致检测数据失真。
中国建设报:在有限空间作业前期应急演练过程中,应该如何设置演练科目,避免出现盲目施救的情况,进而造成二次伤害?
杨宋博:盲目施救是造成人员伤亡扩大的重要原因。避免盲目施救的重点是:加强日常教育培训,结合作业人员入场通识教育和专项教育,通过事故案例以及警示视频等形式,让员工真正明白盲目施救的危害,做到“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此外,还要培训员工掌握应对突发状况的应急能力。一是优先自救,确保作业人员携带逃生器具进入作业面;二是非进入式救援,通过安全绳将受困人员拉出;三是进入式救援前必须评估,确保无次生风险且装备、指挥等资源齐全,救援人员再进入施救。
相关案例说明:多数事故伤亡扩大,源于员工缺乏风险意识,未先评估风险、未配备专业装备且不具备专业技能,就贸然入内救人,酿成悲剧。
应急演练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底线保障。企业在应急演练中,要摒弃以下问题:演练过度脚本化、走形式,没有模拟真实的险情,比如突然报警、通信中断;回避复杂场景,比如深积水、结构坍塌等;应急装备“只摆不用”,应急救援人员不能够熟悉地操作和穿戴装备。
科技赋能 展望智慧安全
中国建设报:当下,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正在逐步融入工程建设领域。在有限空间作业管控中,有哪些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案例可以借鉴?这些技术在实际推广中面临哪些挑战?
杨宋博: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未来的趋势,要推行“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策略,优先采用功能性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替代人工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搜索与救援,进而提升安全水平。
目前有限空间作业有一些应用案例可以借鉴。比如,中建三局绿投公司黄机流域一期项目在箱涵内安装固定式气体检测仪,实时传输数据至监控平台,气体超标的时候就会自动报警。
另外,还有一些成熟装备。比如,管道清淤机器人能够替代人工进入污水管作业,防爆型巡检机器人可以检测密闭空间气体,自动通风设备能够通过远程控制换气。这些技术和装备能够有效替代人工,大型企业和重点工程可考虑应用。
当然,这些技术在推广应用中也会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设备设施的场景适配性问题、成本效益失衡问题、技术门槛较高及操作难度大问题等。
但是,这些困难和挑战也是提升有限空间管控的动力,希望未来有更多的科技手段,助力有限空间安全作业。
文字整理:韩雅丽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