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智慧大脑”让项目建设更高效

  ——台泥(杭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项目建设侧记
 

  □ 谈 建

  没有传统工地的嘈杂与尘土飞扬,走进台泥(杭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项目施工现场,硬化路面干净整洁,雾炮机、喷淋系统自动喷淋,扬尘噪声监控设备实时监测……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施工管理,让建筑工地告别了“灰头土脸”的传统形象,变得更加安全、绿色、人性化。

  据项目总工茆玉卓介绍,该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建筑总面积约为18.33万平方米,地下3层,地上45层,建筑高度为209.85米,质量要求高,绿色施工目标高,超高层施工、深基坑作业施工等难度大。“为此,我们构建了智能、高效、绿色、精益的一体化‘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

  

  智慧“黑科技”全方位保障建设推进

  走进项目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LED大屏幕。屏幕上显示着“智慧工地云平台”,数十个小屏幕对应着工地上重点管理区域,工人们忙碌的身影、飞舞的焊花、矗立的塔吊……一切尽收眼底。

  “我们与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智慧工地云平台囊括了数字工地、劳务管理、视频AI(人工智能)等多个管理模块。”茆玉卓表示,“智慧工地云平台”的实施内容,涵盖了人、机、材、安全、质量等环节,管理人员通过电脑、手机端,可以随时查看工人现场施工状态和各项设备参数,在后台便能对人员进行管理,实现了工地数字化、数据网络化、管理智慧化。

  “请佩戴安全帽再进入工地!”监控屏幕上,一名没有佩戴安全帽的工人被拦了下来。“闸机设备不仅可以完成传统识别出入证信息,还可以自动进行安全着装检查、联网核查实现脸部成像和身份真伪甄别,所有数据信息汇总和辨识都在1秒以内完成。”茆玉卓介绍说。此外,平台将视频AI算法与工地监控相结合,提供安全帽、反光衣、火焰、烟雾、区域入侵和越线越界等多种智能识别算法,实现对工地周界“全方位、立体式、无缝隙”全景监控。发现违规行为,系统后台会自动抓拍并实时报警,管理人员通过手机等设备就能进行管理。

  通过“智慧工地云平台”,项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手机对质量、安全、进度、变更、物料、成本进行实时管理,管理信息直接进行云端存储,管理痕迹实时可见,记录永久保存。“我们把所有问题都‘晾晒’在系统中。”茆玉卓解释说,管理人员用APP将现场存在的隐患拍照或者录视频上传到平台,同时支持全员参与安全工作,对施工生产中的人、物、环境的行为与状态进行管理。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的方式杜绝事故的发生,让现场安全和质量管理模式更加规范。

  “施工现场应用的物联网设备像人体的五官和四肢,能够实时感知作业环境的现状与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应用像人体的大脑,能够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判断,实现项目动态提醒和决策辅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就像人体的神经网络,联动企业和项目建立信息收集、实时传输反馈的整体协同机制,帮助管理者牢牢掌握关键信息,做到分析有数据、决策有依据。”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自可在谈及智慧工地云平台建设时补充道。

  从“灰头土脸”到“一尘不染”

  “我们配备了高压水枪、喷淋设备、雾炮机等一系列硬件和软件设施,设备终端可以根据设定的环境监测阈值,与施工现场的喷淋装置数据联动,从而自动进行空气检测、降尘喷雾。管理人员也可以远程进行操控。”项目生产经理耿超然打开手机,通过手机APP端的智慧联动,远程操控扬尘治理设备。“我们的系统可以进行数据收集,进行智能化分析,从而确定设备安装位置,让喷雾喷在扬尘最严重的地方,让围挡挡在噪音最频发的地方,有针对性地采取最有效的措施。”

  由于项目工程场地大、工期紧、土方开挖量大,再加上杭州每年都会有长达两个月的梅雨季,造成土方外运工作相当困难。为了克服难题,项目采用了超远距离泥浆泵送土方外运技术。“我们在基坑内土方待挖区域,布置了一处蓄水池,用输入加压水进行土方冲刷,土体遇水配置成泥浆,流至泥浆泵工作区域,通过泥浆泵输出至现场增压泵,再通过增压泵向外输出,通过处理后可进行土方回填。”耿超然解释说,这一施工过程无污染,工期也不受外界影响,和传统渣土车外送方式相比,可减少碳排放1380吨。

  除此之外,项目还运用智能水电监测系统,通过对工地现场水表、电表计量数据实时上传,方便施工企业对工程能源消耗高效把控,减少水电资源的浪费。同时结合后台大数据的分析,帮助企业调配施工机械,提升施工效率。“在后续施工中我们还将投入使用超高层垃圾通道。”耿超然表示,用手推车将垃圾通过施工电梯运至指定地点的传统方式,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运输效率相对较低。而超高层垃圾通道的应用,将实现楼层内建筑垃圾安全、快速、高效运输,同时能解决垃圾运输过程中扬尘治理问题。

  一系列绿色节能技术,不仅能实现节能、节水、节材的效果,还“治疗”了多项安全及质量方面的“通病”,大大提高了项目的施工速度,减少了材料的损耗,节约了工程成本。

  “BIM+”助力实现精准管控

  “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从开工阶段就积极开展BIM(建筑信息模型)+智慧工地的运营模式。”茆玉卓表示,项目实现了生产、技术、安全、质量、材料等的全面贯通,最终将BIM技术广泛应用到工程量的统计、临建布置、可视化交底、施工方案模拟等各个环节,通过BIM技术与各系统的交互、感知、决策、执行和反馈,实现一体化、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施工现场过程管理,让工程建设实现“建造”向“智造”的成功蝶变。

  “我们在地下室建模过程中发现地下室土建(建筑、结构)问题49项、机电问题33项,并及时提交设计院审核回复,把问题扼杀在设计阶段。”项目BIM负责人程欢表示,利用BIM3D模型,除完成设计碰撞检查外,还对工程设计中存在的不足或错误进行预测,减少了返工及材料浪费。项目还把施工现场土建模型与工程进度计划衔接,集成施工阶段资源信息,建立4D建筑信息模型,实现了施工进度、人力、材料、机械、成本、质量、安全和场地布置的实时管理、控制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可视化模拟。

  和普通智慧工地不同,台泥(杭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项目BIM竣工模型精度达到了BIM LOD500精度标准,这意味着其蕴含的信息密度更高、更准确。“每一根管线、每一个阀门、每一个设备……我们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工程信息、管理信息和资源信息集成在统一的BIM模型中,打通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业务分块割裂、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实现一体化、全过程应用。”程欢感慨道:“以前没有BIM竣工模型,施工单位需要驻场维保两年。如今,BIM帮助项目实现了超前、可视、模拟、验证的精细管控。运行维护不再需要施工单位驻场,通过模型就可以准确判断出故障点,实现精准维修。”

  从传统施工中被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到如今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BIM+智慧工地”实现了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的全面监控与分析,为台泥(杭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部项目装上了“智慧大脑”,助力工程建设“零事故”、工程质量“零返工”目标的实现。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