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新闻报道>>

中俄企校联合发表首篇工程建造成果论文,建证中俄科技创新年

  2020年-2021年是中俄科技创新年,这是继中俄互办“国家年”“语言年”后再次举办的国家级主题年。近日,由中建一局和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联合撰写的论文《BIM技术在欧洲古建修复工程中的应用》在俄罗斯国际学术期刊《工业和民用建筑》上发表,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副校长普斯多夫加尔、高级研究员阿达姆采维奇,中建一局中共“六大”会址修复项目工程师袁文岑、朱蓉蓉为主要作者。这是中俄企校联合在俄罗斯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首篇工程建造成果论文。

  普斯多夫加尔说,BIM技术的核心是一个计算机三维模型数据库,可应用于工程测绘、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工程建造的全生命周期,推进工程建造上下游各企业间的高效沟通和交流,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2015年前,BIM技术在俄罗斯还未广泛应用,在古建修复类工程中的应用次数更为少见。

  工程师袁文岑介绍,《BIM技术在欧洲古建修复工程中的应用》以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为成功案例,总结了BIM技术在传统欧式古建修复中的应用成果。BIM技术在“六大”会址修复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应用,有效解决了工程建造中结构修复、装饰装修、机电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系列难题,助力项目团队只用293天就完成了中共“六大”会址全部修复任务,比计划提前10天竣工,创造了俄罗斯古建修复的“第一速度”。

  据了解,2016年7月4日中共“六大”会址修复工程项目建成开馆当天,中俄两国元首分别致贺辞,时任中俄两国副总理共同为展览馆揭幕。莫斯科市文物局局长阿列克谢•叶梅利亚诺夫评价:“像这样复杂的修复工程,用两年甚至三年完成是符合常规的,感谢你们对工程顺利竣工所做的努力!”

  

  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高级研究员阿达姆采维奇介绍,中共“六大”会址原为俄贵族庄园主楼,位于莫斯科市圣三一行政区五一乡五一村花园路18号,始建于1827年,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期间这座古建经历了多次火灾,损毁严重,要在不到一年时间“修旧如旧”、精准复原,难度很大。

  袁文岑说,“2015年9月中建一局获得施工许可时,离计划竣工时间只剩不到300天,又正值俄罗斯进入冬季,按属地管理要求须停工5个多月。最大的难题不只时间,还要在没图纸、只有废墟遗址的情况下收集可实现精准复原的各类建造数据。面对挑战,中建一局特别组建了BIM团队,应用国际领先的古建修复三维扫描技术解决上述难题。会址建筑的穹顶是俄罗斯古典弧形建筑,结构复杂,团队建立了穹顶结构BIM 模型,将模型进行3D打印交由厂家制作成实物模型,用于现场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确定修复实施方案。”

  朱蓉蓉介绍,BIM技术还应用于古建修复的现场施工管理、商务管理和工程进度管理等各方面。比如,通过BIM技术生成项目窗户统计表、机电管线工程量明细表以便控制建造成本;生成 4D 施工模拟动画,提高参建各方沟通效率,减少返工,从而提升工程建造速度。

  《工业和民用建筑》期刊是1923年根据苏联决策机构决定创办的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德国、芬兰、波兰、捷克、白俄罗斯、立陶宛、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等多国科学家和学者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在期刊创办85周年之际,俄罗斯工程院授予期刊俄罗斯最高工程奖——“工程荣耀勋章”。

  中建一局2005年进入俄罗斯市场,15年间先后建造完成欧洲钢混结构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大厦A 塔、中国政府在独联体国家和东欧地区设立的第一家多功能文化中心——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在欧洲的第一个境外鲁班奖——圣彼得堡斯多克曼涅瓦商业中心、俄罗斯古建修复“第一速度”——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首个优质工程奖——莫斯科中国贸易中心等一项又一项质量过硬、广受赞誉的工程项目,成为中俄世代友好的建证者。

(中建一局供稿)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