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建设>>新闻报道>>
西安全力打造智能建造产业生态链
- 时间:2025-11-07 09:28
- 来源:中国建设报
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解宁元
西安市以锚定科技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新时代核心要义,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果、三年作示范”的指导方针,坚持政策引领与产业驱动双轮并进,全力推动建筑业企业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速构建智能建造产业生态链。
以“三个打造”筑牢政策引领发展链
打造“三年规划”政策基础体系。在出台《西安市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按照“三年总计划、一年一要点”思路,出台《西安市智能建造试点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并连续三年出台《西安市住建领域智能建造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细则,以聚焦“建立政策体系、发展优势产业、激发试点活力、助力科技升级、强化信息监管、集中校企资源、健全标准体系、夯实人才基础”八个方面为目标,稳步推进智能建造各项试点任务。
打造“组合拳”系列配套政策。聚焦建筑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合发展改革、工信、科技等部门于2024年8月出台《西安市支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明确支持建筑业企业在数字化提升、科技攻关、技术转化、产业建设、试点项目创建等方面给予总计每年3000万元奖补资金。同时,在生产制造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升级、金融政策扶持等方面配套出台20余项政策文件,打出政策“组合拳”,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精准政策支撑。
打造“驱动型”产业发展体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形成覆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的全链条产业集群,提升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规模,形成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截至目前,已培育形成11家生产制造企业、18家施工企业、8家咨询企业,推动建成10个智能建造产业基地。据测算,2024年产业链企业智能建造产值约为500亿元,占建筑业产值的7.34%;2025年上半年,智能建造产值已突破276.11亿元,占建筑业产值的10.12%。
以“三个创建”健全标准技术应用链
创建“四个一”智能建造评价体系。2024年先后编制出台《西安市智能建造建筑工程项目创建指导意见》《智能建造评价标准》《西安市智能建造工程项目实施指南》,组建智能建造专家库,形成“一个意见、一个标准、一个指南、一个专家库”的“四个一”智能建造项目评价体系,为企业创建智能建造项目在组织策划、数字化设计与应用、智能化生产与施工等8个核心环节,提供全流程、全方位的技术“模板”,推动累计35家施工总承包企业建立企业级智能建造评价体系,为“试点探索”向“规模化推广”全面升级积累经验。
创建智能建造发展“智库”。创建“西安市住建智库第二研究中心”,总结西安智能建造3年试点经验和成果,梳理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025年6月发布《西安市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白皮书》;开展《基于多平台协同管控的智能建造技术研究》《全过程咨询模式下智能建造的管理及风险管控研究》等1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研究;参与并发布《工程建设智能建造水平评价标准》《陕西省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消耗量定额(试行)》等31项智能建造相关标准,有效填补智能建造技术标准与应用水平空白。
创建智能建造“标杆”项目。自2022年起,连续4年开展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征集活动,累计创建41个试点项目。自2024年起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实施政策性奖励,目前已有17个项目共获得奖补资金170万元。通过试点项目,总结提炼“数字化协同建造平台”“智慧工地系统技术应用”“建筑施工碳排放计算”等34项具有可复制推广价值的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场景。
以“三个推动”建设产业发展生态链
推动“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应用。鼓励勘察设计、建材供应、软件信息等相关领域企业大力推进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建成“商砼之家”“华山云商”“砼联科技”等13个建筑产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其中“商砼之家”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已与100家企业达成深度合作,累计服务超200个建筑项目,并在2024年创下6亿元成交量,有效降低上下游采购成本3.5%、物流成本7.3%,为上下游行业降本增效显著。
推动“智能装备”产业园区建设。推动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阎良区(航空基地)等6个区县、开发区建设智能建造先导区,将传统建筑业与新型工业、新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结合起来发展,引进培育优质建筑企业打造现代建筑产业基地。初步打造形成“西安阎良(航空基地)智能建造装备产业园”,重点引进西安市首家智能升降机生产企业——陕西纵横易辉智能重工,计划投资3亿元建设2条智能升降机生产线,实现年产值1.5亿元,填补西安在建筑智能装备生产领域的空白。
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发展。推动陕建瑞高科技园在低多层新型建筑工业化体系深入研究,重点突破超高性能无机复合材料(ICM)、复合保温结构一体化构件及新型梁柱节点连接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工程化应用。使用该体系的建造项目能够使施工周期缩短30%以上、综合建造成本降低20%以上、建筑垃圾排放量减少80%以上,有效提高建造效率、降低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助力碳中和,为建造高品质可持续建筑提供技术支撑。
以“三个转化”培育科技研发创新链
加快“四新”技术转化。加快推动智能建造“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梳理总结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研发的“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八建小智’系列软件”等30余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建造技术、产品,2025年8月发布《西安市智能建造产品技术清单》,为行业提供技术选型参考,推动智能建造技术标准化、集成化发展。
加快“应用场景”成果转化。搭建西安市“智能建造应用技术成果案例”征集平台,按照“征集一批、发布一批、推广一批”原则,累计征集32项应用案例。其中,中天西北建设投资集团建造“好房子”理念案例,通过系统实施11项保障结构安全专项技术、8种模块化做法以及6款建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形成了一批集成应用BIM、建筑机器人、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的案例,为“好房子”建造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技术路径与实施范本。
加快“AI(人工智能)赋能”产品转化。探索AI技术在建材生产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合实施路径。联合西安市建筑节能协会与混凝土企业,率先在本地混凝土行业开展数字化与AI智能化提升改造,通过建立混凝土垂直领域大模型,实现从原材料选用、配合比优化、生产交付全流程精细化成本测算,可降低混凝土生产成本5元/立方米;同时,联合广联达推广“AI塔机”应用,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算法与摄像头、传感器,实现对作业场景中的施工人员、吊运物料及吊钩状态的精准识别,并实时监测预警安全隐患,将有效推动建材行业与智能装备行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转型升级。
以“三个构建”孵化智能建造育才链
构建“三类人”智能建造人才培养体系。依托西安建设大讲堂开展5场智能建造专项培训活动,培训行业管理人员1000余人次;充分发挥中建西北设计院、中建三局西北公司等产业链企业优势资源,建立智能建造复合型专业人才培训体系与认证标准,累计培养智能建造创新型人才与跨领域管理人才1200余人;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2所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将智能建造纳入学科体系,中建一局、陕西建工等央国企与高校联合实施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智能建造定向培养。截至目前,已累计培养智能建造方向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
构建“校企协同”产业工人培育新模式。陕建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与建筑工业化生产企业联合,建成投用6个建筑工业化产业工人实训基地。通过举办“长安建筑大工匠”竞赛、建设建筑工业化产业工人实训基地等方式,创新产业工人建设体制机制,累计培养高素质建筑产业工人12000余人,为智能建造可持续发展筑牢人才基础。
构建“三位一体”的展会推广模式。从2023年起,连续3年举办西安市智能建造现场观摩会,通过“现场观摩+技术交流+应用推广”,集中展示BIM技术全流程应用、智能装备实践及建筑机器人作业等创新成果;聚焦智能建造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召开“建设工程设计领域数字化交流会”“智能建造工程项目实施经验交流会”等20余场专题交流研讨会和30余场智能建造技术推广会,系统宣贯智能建造政策与技术,有效凝聚行业发展共识。
下一步,西安市将以打造“西安智造”品牌示范为目标,通过“五位一体”推动智能建造工作迈上新台阶,即提高“站位”,加快制定《西安市建筑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将智能建造纳入西安市建筑业未来发展“主战场”,加速推进智能建造工作的制度化与标准化进程;定准“方位”,深化智能建造“1+6+N”体系,聚焦全周期数字管理、全过程工业融合、全方位科技赋能,打造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链条产业集群;借力“区位”,发挥区位优势,在高新区、西咸新区和阎良区分别打造科技园区、先进材料园区、智能装备园区,引进中建国际、中亿丰等一批建筑工程软件、智能装备、信息化管理企业,带动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建筑产业链;填补“空位”,联合发改、工信、科技、金融部门出台《推动西安市建筑业智能建造发展若干措施》,打破传统建筑业和制造业、科技服务业之间的“壁垒”,推动产业融合、互促发展;抢占“高位”,发挥西安地域优势,筹备“2025年西安市建筑业‘一带一路’发展暨智能建造现场观摩会”,支持链主企业“走出去”,加大智能建造标准、技术、装备及产品推广应用,不断拓展智能建造海外市场应用广度。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中国建筑业协会
| 中国建造师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水利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南方电网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中国能源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全球资源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虫筑网
| 中国电建
| 环保设备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