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新闻报道>>

以法治刚性根治『挂证』顽疾

  资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入场券”,更是保障民生安全、行业秩序的“生命线”。一些企业因为资质不够,便通过“人员挂靠”拼凑资质,存在“人证分离”现象。近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建筑公司、中介机构共同参与“挂证”引发的委托合同纠纷案件,为参与“挂证”的市场主体敲响警钟。

  所谓“挂证”,即企业通过人员挂靠方式,借用他人职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行业准入要求,而持证人并不实际到岗履职。表面看,这是企业为获取项目资质的“捷径”,实则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与道德风险。一旦出现工程质量或金融欺诈等事故,责任难以追溯,公共利益受损,行业信誉崩塌。

  究其根源,“挂证”乱象的存在,既有个别企业和个人逐利驱动、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也有行业监管难度大、处罚力度不足等现实困境。部分市场主体抱着侥幸心理,把资质当作可交易的“商品”,把证书当成能租赁的“工具”,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蚀了行业的根基。这种“人证分离”现象,是对专业精神的亵渎,也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

  根治“挂证”顽疾,必须依靠法治刚性。法治的意义,在于用明确的规则和强制力划定行为边界,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守法者获得保障。以司法裁判的方式明确“挂证”行为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合同不受法律保护,不仅让涉事企业自食其果,更向社会释放强烈信号——任何以虚假手段获取资质的行为,必将面临法律的严惩。

  法治刚性的体现,不仅在于事后追责,更在于全过程监管和预防。第一,要完善立法,细化对“挂证”行为的法律界定和处罚标准,堵塞制度漏洞。针对挂靠双方的法律责任,应明确划分,坚决杜绝“只罚企业、不罚个人”或“罚得不痛不痒”现象。第二,要加强执法,利用大数据、社保信息、执业记录等手段,实现动态核查与精准打击。对发现的挂靠行为,不仅要撤销资质、追回违法所得,还应纳入信用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第三,要强化司法联动,建立行业主管部门与司法机关的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提升治理效能。

  当然,法治刚性并非万能,还需与行业治理、社会监督形成合力。一方面,行业协会要主动作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自律,引导企业与专业技术人员树立“持证必尽责”的理念,把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内部举报和媒体曝光,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舆论氛围。

  “挂证”乱象的治理,是一场涉及法治、监管、文化等多维度的持久战。关键行业承载着民生安全与社会信任,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侥幸。唯有以法治刚性划清底线、以制度创新堵塞漏洞、以行业自律涵养诚信,才能真正确保市场公平、行业清朗。

  舒朗秋

上一篇:西安全力打造智能建造产业生态链
下一篇:没有了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