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新闻报道>>

“支部建在项目上”奏响中国建造鹰城最强音

  □ 邵新 朱焱

  平顶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洪涛赴市第三人民医院项目、市公安局监管中心项目督导扬尘管控工作和“红色工地”建设情况。

  平顶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技术站专家针对市传染病医院项目工程主体结构梁柱节点、剪力墙转角等关键部位的钢筋排布、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艺把控难等技术问题现场指导。

  平顶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技术站与尧山实验室二期及省科学院平顶山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址项目党支部举行协议签约仪式,以党建引领聚合力,共促技术创新与质量提升。

  平顶山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站党支部与平顶山市传染病医院项目临时党支部开展党建联建防高坠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联一起、学一块,亮责任、抓重点,周联席、月会商,重反馈、促提升”——这24字工作法,如今已成为河南省平顶山市145个在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的“红色指南”。近年来,平顶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党建引领工程建设,创新推行“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第一线”的工作模式,通过构建“党建+监管”深度融合体系,打造“红色工地”品牌矩阵,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贯穿工程建设全链条,推动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实现“双提升”,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建筑根基”。

  党建引领“红” 铸就坚实堡垒

  党建引领工程建设,组织覆盖是基础。平顶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创新构建“2+N”工程项目党建体系,通过多项扎实举措确保党的旗帜在每个建设工地高高飘扬。

  “2”即平顶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技术站党支部(以下简称“质量技术站党支部”)、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技术站党支部(以下简称“安全技术站党支部”),作为党建引领的“主引擎”;“N”则涵盖所有在建项目党组织,根据项目党员数量,采取自主成立、联建共建等方式灵活设置,确保党的工作无死角。

  为夯实组织基础,平顶山市制定“红色工地”建设标准,明确临时党支部成立条件、班子配置、阵地建设等硬性要求,确保党组织建设有章可循。建立“双融双促”工作机制,推动质量技术站党支部、安全技术站党支部与项目支部建立责任融合、业务融合机制,促进监管效能和项目建设双提升。

  在压实监管链条方面,推行“三级责任清单”,从平顶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到“两站”支部再到项目支部,层层明确责任。建立“党员包保”制度,选派46名党员担任项目“党建指导员”,实行“周记录、月总结、季考核”,考核结果与党员评优评先直接挂钩。

  如何提升服务效能?平顶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通过优化“联建申报”流程,确保“项目开工、党建同步”。同时,搭建“线上党建服务平台”,设立“鹰城红色工地”微信群,实现政策学习、技术咨询、隐患上报等功能线上化、便捷化。

  这一扎实举措让众多企业受益。“作为外地企业,我们初到平顶山最怕‘水土不服’,没想到党建联建帮我们打通了关键节点。”中铁十八局平顶山项目部党支部书记、总工程师张俊庆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支来自天津的建设队伍,中铁十八局承接新华区张泉庄村棚改项目后,面对平顶山地区气候特点、地质条件和施工规范差异,一度在工艺适配性上遭遇瓶颈。

  在质量技术站党支部的主动对接下,双方成立联合党支部,启动“红色工地·鹰城鲁班”共建行动。质量技术站专家团队针对项目砌体工程易受温差影响开裂的问题,结合本地气候数据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多轮方案论证最终形成适配性施工方案。“从陌生到熟悉,从分歧到共识,党建联建让我们快速融入本地建设节奏。”张俊庆介绍说,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完成12套专项方案优化,群众反映的道路通行舒适性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项目质量验收一次性通过率达100%,正全力冲刺省级优质工程。

  无独有偶,中交建筑集团尧山实验室项目部在成立之初,因党员人数不足3人,被纳入质量技术站党支部联建管理。“正是这种‘组织兜底’,让我们在技术攻坚时底气十足。”项目部党支部成员、副经理杜海说,在弧形梁放线难题面前,正是联建支部第一时间协调专家团队介入,才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突破。

  截至目前,平顶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监管的145个在建项目已全部纳入“红色工地”管理体系,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上门”的转变,形成了“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的良好格局。

  匠心质量“优” 打造品质标杆

  工程质量是城市建设的灵魂。平顶山市以“红色工地·鹰城鲁班”品牌创建为抓手,通过多项措施,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技术创新优势、质量提升优势,推动建设工程从“合格达标”向“创先创优”跨越。

  在技术标准化方面,遵循“技术攻坚导则”,针对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等10项关键技术规范标准,整合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专家资源,组建“红色技术智库”,涵盖结构工程、材料科学、施工技术等领域共26名专家,为项目支部开展技术指导。

  在管控精细化方面,推行“三检三查”制度,对隐蔽工程、关键工序实行“签字确认制”。开展“质量通病专项整治”,针对楼板渗漏、厨卫间串味儿、房屋不隔音等8类质量通病制定专项方案,明确整治目标、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在品牌常态化建设上,实施“优质工程培育计划”,每年筛选10~15个重点项目作为“中州杯”“鲁班奖”培育对象。目前,累计培育省级优质工程65项、“鲁班奖”3项,“中州杯”“建造技术创新成果”获奖数量连续三年位居河南省前列,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率保持100%,用“红色匠心”铸就了一批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

  这些举措在实践中还催生了一批技术攻坚的生动案例。

  “没有联建支部的专家支持,我们的异形幕墙根本建不起来!”河南城建学院实训科创楼项目经理范丽宪至今难忘那段攻坚岁月。该项目外墙面铝单板与玻璃幕墙造型复杂、异形面积大,施工团队反复研讨仍找不到可行方案,工期一度滞后。

  面对复杂的外墙面施工难题,质量技术站党支部副书记张延风带领团队赶赴现场,指导运用红外线仪器精准控制尺寸,结合BIM技术将看似不可能的异型幕墙转化为可执行方案,最终该项目以高标准获评“中州杯”优质工程。

  类似的技术攻坚故事在平顶山市多个重点项目上演。平顶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在主体建筑清槽时,突发溶洞群及地下水渗漏。党建联建机制启动后,从问题上报到方案落地仅用半天时间,为项目节省近一个月工期。如今,该项目已斩获3项QC(质量控制)奖项、编纂3项工法,荣获1项国家级BIM奖项,成为技术创新与质量管控双优的典范。

  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大楼项目,直线加速器机房的防辐射施工曾让施工方束手无策。质量技术站党支部接到求助后,立即从专家库抽调混凝土材料教授、结构总工程师等组成专家服务组,提供“一对一”精准指导。专家服务组提出采用低热水泥、优化冷却水管布置、创新“蓄水保温养护”等技术方案,在连续浇筑的48小时内轮流驻场监测,及时调整冷却水循环参数,成功避免裂缝产生。最终,机房防辐射指标、混凝土强度等全部达标,未出现任何裂缝,创造了该市同类施工的新标杆。

  平顶山市通过党建引领技术攻坚,让每个“卡脖子”难题都有党员带头破解,每个质量关键点都有党员坚守把关,推动工程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也正因如此,越来越多建设项目在技术创新与质量管控上实现突破,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工程。

  安全根基“稳” 筑牢防护屏障

  安全生产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平顶山市以“建安卫士·红心助建”党建品牌为引领,通过项目临时党支部将党员骨干与施工安全深度绑定,既强化安全意识培育,又提升安全预防能力,推动企业从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落实主体责任转变,实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零发生。

  在安全意识培育方面,制定“安全培训计划”,项目支部每月开展1次“安全主题党日”活动。创新“安全宣传载体”,在工地设置“安全文化墙”,利用微信群推送安全知识,开展“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

  在预防机制建设上,建立“双重预防机制”,指导项目支部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推行“党员安全责任区”制度,明确党员职责,实行安全绩效与党员考核挂钩。

  在监督落实环节,开展“安全专项督查”,“两站”支部每季度联合开展“红色工地安全督查”。建立“安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职工举报违章操作,形成良性循环。

  在各项制度与党建引领双轮驱动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氛围在各工地蔚然成风。

  “多亏了这台发电机,两次暴雨都帮我们化险为夷!”平顶山市中医医院中医药传承创新大楼项目经理巴朋勋指着工地角落的柴油发电机,讲述了一段“红色守护”的故事。

  项目开工20天后,安全技术站党员牛辉在安全巡查时发现,项目部虽配备了潜水泵、沙袋等防汛物资,却忽略了断电应急保障。“8米深的基坑,一旦暴雨导致断电,积水排不出去!”牛辉当即建议配备发电机。5天后,崭新的柴油发电机运抵工地,项目部党员带头调试,意外发现因未添加机油无法启动——这个“小插曲”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安全准备必须细致入微。

  2024年7月,一场持续的强降水导致基坑积水猛涨,7台水泵全力排水仍难以控制。“启动发电机!”巴朋勋一声令下,备用泵立即投入运行,“1台顶4台小泵”的功率让积水逐步退去。2025年9月的连续降雨中,这台发电机再次发挥关键作用,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是党员干部的较真劲,让我们守住了安全底线。”巴朋勋说。

  在湖岸新城三区项目中,党员的“较真”同样守护着安全。该项目130个空中花园采用大面积悬挑式结构,最大悬挑跨度超4.5米,施工难度极大。“常规方案根本无法保证安全。”项目经理赵治国拿到图纸后犯了难,第一时间向联建支部党员牛辉求助。

  牛辉立即协调平顶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专家库资源,组织河南城建学院高级工程师高付州等专家进行现场论证指导,确定了技术方案。今年7月,该项目成功获评“2025年河南省建筑业协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平顶山市通过党员带头、全员参与,让安全生产理念深植人心,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

  廉洁环境“清” 构建亲清关系

  良好的政商关系是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保障。平顶山市坚持“党建促廉”,通过开展“廉”建活动、加强公众监督,构建阳光运行的亲清政商关系,为建设工程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在“廉”建活动中,政、企支部定期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建立“三清三诺”机制(清权清单、清风承诺、清亲联盟,权力运行承诺、廉政从政承诺、政商关系承诺),“两站”党员与项目支部党员签订廉洁共建协议书,共同抵制“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在公众监督上,主动公开“廉洁共建”监督举报电话,收集优化营商环境建议67条,制定廉政风险防控清单28项,定期开展监管服务回访调查,将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截至目前,未收到一起监管人员违反廉洁纪律的投诉举报,形成了“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的良性互动。

  这种“亲清”关系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

  “和监管部门打交道,我们从来不用操心‘潜规则’,一门心思抓建设就行!”新华区张泉庄村棚改项目施工方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平顶山市建筑企业的共同心声。在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平顶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技术站党员专家多次上门服务,从方案优化到质量管控全程指导,却从未接受过企业任何宴请和礼品。

  “这是廉洁共建协议书,我们既要建优质工程,也要树廉洁标杆。”质量技术站专家罗世田在首次对接时就亮明态度。双方签订的廉洁共建协议,明确了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让监管服务全程透明。在协议约束下,质量技术站专家提出的“道路防滑处理”“排水系统加密”等6项优化建议,企业全部无条件落实;企业反映的技术人员短缺问题,技术站也第一时间协调专家上门培训,形成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良好氛围。

  这种“亲清”关系,在晓北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同样体现明显。作为民生工程,该项目备受群众关注,楼板渗漏曾是突出问题。质量技术站党支部与项目临时党支部联建后,第一时间成立由党员牵头的质量管控小组,质量技术站党员干部带头深入施工现场,对模板支撑、混凝土浇筑等关键环节严格验收,坚决杜绝“人情验收”“放水过关”。

  “模板支撑间距必须加密,规范是最低要求,民生工程要精益求精!”在施工现场,施工单位技术员、党员韩建辉坚持原则,要求工人重新调整模板支撑系统。正是这种“较真碰硬”的工作作风,让该项目楼板裂缝发生率显著下降,渗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赢得了群众广泛好评。“党建联建不仅筑牢了廉洁防线,更让我们把民生工程建成了放心工程。”项目总监尹东英说。

  “从河南城建学院实训科创楼的异型幕墙到尧山实验室的弧形梁,从市中医医院的防辐射机房到晓北小区的棚改住房,平顶山市将党支部建在建设工程项目上,让党旗在工地飘扬、党员在一线冲锋,用党建‘红’引领工程‘优’、安全‘稳’、廉洁‘清’,探索出一条党建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平顶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洪涛说。

  如今,“红色工地”已成为平顶山市城市建设的鲜明标识,24字工作法深入人心,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质量安全“双提升”成效显著。下一步,平顶山市将继续深化“党建+监管”融合模式,不断完善“红色工地”建设标准,让党建之花在更多建设工地绽放,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家园注入更加强劲的“红色动力”。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