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建筑文化>>

家乡的麦香味

  【建设行业.报道】)一场阵雨结束了麦收,宽阔的田野里一片宁静,但浓浓的麦子香味依然飘荡在乡野田地里。

  在工地吃过晚饭,我来到涟水制梁场后面的小路上,看到客乡田野里收割后的新簇簇的麦杆根,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收麦的情景,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但依然如同就在昨日般的清晰,历历在目。

  我小时候,每年收麦时学校都会给师生放假,大约也就十几天的时间。我和弟弟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村外的田地里找家长,因为收麦之前家家都会做的同一件事就是把田地头的一块麦田打磨光滑,石磙碾实,留作堆麦、碾麦、晒麦粒的场地,为麦收做好第一步准备。

  我姐弟三人,我是姐姐,家中排行老大(当时小学三年级),放假后的第二天就听从妈妈的安排:早饭烧好、给弟弟穿好衣服、把脏衣服洗干净、等大人回来吃早饭。

  我从小很乖巧,所以妈妈吩咐的事情都会做好,让父母安心在地里干活。除了早饭是我们自己家做的,午饭和晚饭都是和奶奶家、叔叔家合伙吃。一般大锅饭都由奶奶来做,我负责烧火,然后还要担任看好弟弟妹妹任务。其实我不喜欢在家做这些,我就是想和爷爷、爸爸、妈妈他们一起拿着镰刀,赶着马车去收麦子,哪怕是让我到麦车上压车(因为车上麦秸秆堆得很高,为防止麦秸秆松倒,所以麦车上常要坐人压着)。

  “谷黄麦黄,绣女下床”。麦收的那一个多月,各家各户都是不分老幼,不分男女、除了留下做饭的以外统统去田里割麦。

  那时候机械少,想用收割机时都要提前好几天排队,如果在麦收前下一场大雨的话,麦地里根本就进不去车,有时刮风还会把麦子刮倒,这个时候只有人力收割,每人一把镰刀,弯腰低头,左手拢麦杆,右手挥镰斩,向前收拢一大步,身后麦秸成堆倒一片。人力运麦秸,办法很多,独轮车、地排车、人肩挑,想方设法把地里麦秸秆运到碾麦场。

  女孩懂事早,所以我也不记得是从几岁时,也加入了收割队伍,像大人一样,只是收割速度慢些。两个小弟弟就在麦地旁的树荫下玩耍,或者送茶水给我们喝。

  麦秸秆拉到麦场内还要铺放在平整的场地上,等太阳把麦秸秆晒的又干又脆,大人们就用牛或者马拉着石磙,在铺放晒干的麦秸秆上碾压,夏天的太阳火热,晒得麦场上像蒸笼一样,牵牛压麦杆的男人们,光着上身,穿着大裤头,披着湿布,嘴里哼着牛歌,在麦场上来回转圈,随着石磙的一遍又一遍的碾压,麦粒便逐渐脱落在碾麦场上了……在此期间,如果牛拉屎尿尿,我们小孩子会连忙拿着粪筐、粪桶在碾麦场上及时等候,确保碾压的麦粒干净卫生。

  等到露在上面的麦穗头里没有麦粒为止,碾压麦秸秆的男人才牵着牛退场休息。然后我和妈妈等人拿着铁叉再把麦场上的麦秸秆翻过来,使其蓬松,通风,透光,抖掉麦粒后,重新铺放,晒干再压,直到麦穗上麦粒完全被碾压出来为止。

  等麦秸秆上麦穗没有麦粒时,我们再抖落麦粒,把麦杆堆到场外成堆,再用木推板把麦粒推到碾麦场一个地方,准备趁风把麦粒扬净麦芒和碎秸杆,麦场就专门用来晾晒麦粒了。

  碾压麦秸秆期间,最让我们高兴的事儿,就是躺在树荫下等着翻晒麦秸秆期间,我们睡在金黄的麦秸上,可以小睡一会。大人还会从家里拿来一些自家种的西红柿、黄瓜、西瓜等来犒劳犒劳我们,午饭时我们最喜欢留下来看守麦场,心里总觉得家里送来的饭菜吃起来更香。

  晒麦是小麦入库前的最后一道工序。那些天,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平房上、麦场里、晒的都是新收的麦粒,翻晒时,我们用木锨或用耙子把它犁成一行一行的,让它爆晒在太阳之下,这样反复多次,直到晒干。

  麦粒入库时,才算麦收正式结束。为了犒劳辛苦忙碌的家人,爸爸、妈妈会打酒买菜来让我们享受一下丰收之乐。

  我们小孩,等田野里麦子收割完毕,还要负责到田里、路边拾遗落的麦穗,我们挎着小篮子,拿着蛇皮口袋,一个穗头不落拾起,直到田里、路边没有遗落的麦穗为止,做到颗粒归仓。

  我们小时候,也没有什么作业,念书很轻松,不像现在的孩子假期作业比在校作业还多。麦假结束,我们就背着书包上学堂了。

  教室里的同学个个也都因为麦收而晒红了脸庞,却没有一个人会笑话你,因为这是劳动时留下的光荣印记,是值得骄傲的。

  现在的麦收季节,联合收割机一边收麦杆,一边麦粒进仓,车到地头,卸下麦粒,运回来后晒干扬净,就可入库了。人割、人捆、人运、人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我在江苏成婚后,离开那片火热的土地很久了,由于工作性质的流动性,看到过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麦收的情景,但小时候俺山东家乡麦收的情景,爷爷、叔叔牵牛碾麦的形象,婶婶、嫂嫂给我西红柿、西瓜吃的热情劲儿,还有爸爸、妈妈农忙时忙碌的身影,至今依然清晰的留在俺的脑海中,永远不能忘怀,早已成了我心中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线!

  难忘啊,俺家乡的麦香味!

(官木娟)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