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程建设>>企业管理>>
实名制,建筑企业的生死劫 | 管理
- 时间:2019-07-11 09:18
- 来源:建设行业信息网
导读: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不要迷信建造模式,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蕴含在广大的建筑工人群体中。
2019年2月,住建部与人社部联合印发《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消息一出,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彷徨观望者有之,如临大敌者亦有之。如何解读办法,成为能否很好贯彻执行办法的关键;若仅从总则中“加强建筑用工管理,维护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作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的角度理解,未免过于狭隘。
实名制,不单单是一种方法,更是关乎建筑业生产力的革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生死。
实名制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改革,
激发建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引擎器和发动机
我国现拥有约5000多万人的建筑工人队伍,这是数量非常庞大的行业劳动群体,也是长期被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办法”更多出自于保护,推动“农民工”向“建筑工人”转变。显然,“办法”中利益倾斜保护原则的宗旨没有错,但也要防范2008年施行《劳动合同法》反而加剧了劳资争议和劳资纠纷的风险。
围绕建筑工人,有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制度问题,农民工本身是(户籍)制度扭曲的产物,加快农民工向技术产业工人转变的关键不是完善建筑企业的用工模式,而是创造完善的制度环境,包括取消户籍制度、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破除限制城乡人口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等,这个问题留给国家层面解决。
二是认识问题,多年来,我们更多将“农民工”当成了“局外人”,忽视了这个庞大群体蕴含的巨大潜能和动力,这是建筑业自身的问题,我们自己解决。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里的“人才”一定是包含建筑工人在内的多层次人员;并且,我们面临的是新生代建筑工人,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情怀、有梦想,不无夸张地说,谁能激发建筑工人这座“火山”,谁就会占据发展的先机。如果说发挥建筑工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是建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的发动机,那么实名制就是引擎器。
实名制的作用一定不是单方面的“保护”,而是促进企业与建筑工人的融合,从而释放出良性发展的最大新动能。通过实名制,实现建筑工人从“外雇”到“自有”,从根本上扭转用工关系。
实名制引发的管理变革
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增长范式
▌培育法治化用工环境,赋权与民。
实名制不是简单地与建筑工人签订个合同,而是用法治化来强化企业的契约精神,营造法治化、市场化、契约化的用工环境;通过合同的方式为所有的建筑工人合法赋权,为工人创造参与感和拥有感,从“为别人打工”转变为“为自己打工”。这种态度和角色的转换不啻一场“革命”。
建筑企业要敢于发动群众,要引领建筑工人参与企业或项目的管理,将“引导群众”与“依靠群众”有机对接起来,这是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出路。
基于契约的关系,建筑工人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建筑企业只有切实为工人创造享受权利的机会和提供履行责任的平台,工人的主体地位才能落到实处;也只有如此,工人的主体感以及由此衍生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造力才能得以激发。
▌建立多方参与互馈的标准化体系,推进企业的持续改善。
推行实名制的根本目的是加快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提升产品和服务本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单一的实名制本身并不会促进建筑业的升级,需要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相支撑。结合实名制,企业要建立多方参与的可适应标准化战略推动持续改进。
传统的标准化是以产品为中心,试图用一招打遍天下,从而实现快速复制;而现代可适应的标准化是以客户为中心,强调的是客户需求和包含建筑工人在内的多方参与,按照“固化标准—优化标准—个性化标准化”的循环,保持标准的动态可适应性和先进性。
绝大多数企业耗费了巨大精力也无法实现标准化的根本原因是,标准化无法纵向到底,不能延伸和固定到班组和作业工人,所谓的“标准化”只能是脱离了“土壤”的纸上标准化,最终劳民伤财,竹篮打水一场空。
通过用工制度改革,共同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新时期建筑产业工人大军;而惟有专业化的工人才会实现工艺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才会为企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深具人性关怀的实名制是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能仅从技术的层面理解和操作实名制,否则实名制就会沦为冷冰冰的工具;企业既要有管理素养,又要有人文关怀,方能达到通明之境。传统的用工环境下,有把人当成工具的倾向;那么,是否兼顾建筑工人各种权益的实名制就会改变这种倾向呢?
事实上,实名制带给建筑企业的更是一场思想革命,正如“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强调的,离开了思想革命,科学管理就不复存在。所谓思想革命就是观念上的彻底转变,由割裂管理向融合管理转变,由控制管理向服务管理转变,由权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由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
稻盛先生倡导“提高心性、拓展经营”,其阐述了“因”和“果”的关系。员工在企业努力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提高心性”是“因”;股东满意、客户满意、企业得到发展,“拓展经营”是自然得到的“果”。
过去过度强调结果,过度要求工人付出的行为,都是本末倒置。在这里,我想提醒的是,推行实名制,必然结合信息化;不过,信息化只是手段,不会改变商业逻辑,更不能改变人性。信息化手段下的实名制,要充满人性关怀,切忌把工人变成信息化下的“工具”。
我相信,深具人性关怀的管理是走向个人幸福和企业成长的光明之路。
我很少为政策鼓与呼,更不想尝试解读。不过,实名制办法的出台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是法治和人性的理性回归,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建筑业的转型升级不要迷信建造模式,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蕴含在广大的建筑工人群体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建筑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工人,也需要通过思想的变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同时,我也希望实名制的办法尽早地消失,未来的建筑业,产业工人在蓝天白云下快乐地工作,没有什么办法保护谁或谁的权益。
(责编:王达)
友情链接
-
| 中国建筑
| 中国铁建
| 第一商用汽车
| 中国建造师网
| 数字化企业
| 中国交通新闻
| 中国项目招标
| 中国基础建设
| 建筑网
| 中国名企排行
| 山西建筑考试
| 中国城市网
| 中国建材市场网
| 中国工业新闻
| 综合节电
| 中国新闻网
| 工程建设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能源新闻
| 建材之家
| 城市交通网
| 中国工程网
| 中国港湾
| 中国路桥
| 全球贸易网
| 环保科技
| 国联资源网
| 绿建之窗
| 鲁班大学
| 一览路桥网
| 中国铁路
| 中国城镇
| 五展六会
| 新型建材
| 三峡
| 中国电建
| 建筑信息化
| BICES 2025
| 冶金工业
| 中国交建
| 中国中铁
| 阿拉丁
| 河姆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