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企业管理>>

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 巩固提升建筑业支柱地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筑新发展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为支柱产业,建筑业有支柱性产业的贡献,但支柱性产业的地位不高。这就需要补短板锻长板筑底板,不断增强行业竞争力,提振行业信心。”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慧娟说。

  配好“硬件”优化“软件”

  促进建筑品质提升

  建筑业是传统产业,粗放型的发展模式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至今仍难以摆脱“劳动密集型”的标签。近年来,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强化建筑业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巩固支柱产业地位、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含金量的关键在于配好‘硬件’、优化‘软件’。”吴慧娟所说的“硬件”是指生产的建造技术和生产的方式方法,“软件”则是指管理模式与监管方式。在吴慧娟看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我国擘画了发展新图景,也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四五”期间,要构建发展新格局、提升建筑品质,一是要加快生产建造的变革,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推进数字技术与建筑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快管理方式变革,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项目管理精细化、企业管理集约化,走“以品质创造品牌、以管理获取利润”的发展道路。三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培养懂管理、懂业务、懂技术的专业与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要解决建筑农民工身份归属问题,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我们的目标是建造高品质工程,只要能实现这个目标就是好的方式。”吴慧娟强调,当前建筑业管理的模式可以更开放。在她看来,从施工总承包到工程总承包,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集成效率的变革,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质量和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工程总承包也有不同的模式,不能强求千篇一律。不管是何种模式,能实现提质增效的就是好模式。”

  以核心竞争力

  构筑竞争壁垒

  资质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大幅压减建设工程企业资质并加强监管。

  “只有政府简政放权,才能释放企业活力。”吴慧娟坦言,目前,政府对某些领域依然管得过多、过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导致产业创新不足,而且管理效果并不明显,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乏力的现象。比如政府将资质作为管理手段,本意是为公共安全、公众利益设置的市场基本准入门槛,但在现实中,资质过多过繁,形成政府为企业背书的怪象,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出台,逐步取消不必要的资质认定,可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使有实力、有能力、有信用的企业,突破限制,进入良性竞争,从而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实行审批承诺制提高审批效率、加快完善信用体系等相关配套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企业从围着政府资质转,转向围着市场、信誉、技术、质量转。”吴慧娟表示,资质不是企业的壁垒,要打造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最有效的竞争壁垒。她强调,资质横向打通后,行业竞争将更为激烈,企业要减少同质化竞争,跳出低成本竞争的误区。“这将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企业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制定发展战略。”

  从“农民工兄弟”

  到“产业工人”

  中国建筑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显示,今年上半年建筑业从业人数为4120.90万人,比上年同期的4309.83万人减少了188.93万人。近200万名建筑业从业人员的“出走”,使得“用工荒”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展现出建筑业人才发展的困境。

  “当前,我国建筑业一线从业人员老龄化、用工短缺等问题依旧突出,这与建筑业迈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步伐极不匹配,无法满足建筑业日新月异的发展需求。”吴慧娟表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将建筑工人从“农民工兄弟”变为高素质的“专业产业工人”,打造技术精湛的产业工人群体。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为建设一支新时代高素质建筑产业工人队伍规划了路径。吴慧娟表示,中国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实现精细化管理,更需要有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型产业工人。

  “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建筑工人来制造,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保障工人权益,提升工人地位。”吴慧娟表示,政策支撑下,落地才是关键。“农民工兄弟”变为高素质的“专业产业工人”,重点在于技能培训。当前很多工人不知道学什么、去哪学。建筑业企业则是不敢投入、不敢培训,担心留不住。这就需要创新机制,让大部分不能归属大型企业的农民工纳入小微作业公司、专业公司,解决这些人的身份认同、培训等一系列问题。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将产业工人的技能等级与收入挂钩,建立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使符合条件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够融入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行列。同时农民工权益应得到合法保障,全面推行建筑工人实名制、推行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落实劳动合同制度等,为建筑产业工人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

  关于未来,吴慧娟表示,科技创新和人才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的企业更大更优更强,专业的企业更细更精更实。她期望建筑业企业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而不是陷于同质化竞争,央企国企能够加大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力度,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作者:冯路佳)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