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工程建设>>企业管理>>

试点企业“遍地开花”建筑产业工人培育成效初显

  《工作方案》明确,要在全省范围内重点培育1~2个“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平台,1~2个建筑人力资源产业园,若干个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到2022年年底,全省试点企业形成有利于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培育和发展的劳动用工制度,稳定就业人员比例较大幅度提升。建筑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和技能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试点企业建筑工人职业素质普遍提升。建筑工人劳动环境有较大改善,职业认同感、安全感、获得感普遍提升,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和较通畅的职业化发展路径。

  探索劳务用工制度改革打造建筑服务产业园

  【政策】

  《工作方案》指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培育一定数量自有、稳定的工人队伍,试点总承包企业成立的全资专业作业企业可以视为该总承包企业的自有工人队伍。引导劳务企业转型发展,逐步淘汰无实际劳务作业人员的建筑劳务“空壳公司”。

  【试点】

  “进入到这个产业园以后,企业之间交流起来更方便了,还可以相互学习一些先进理念,加强合作。”说到入驻产业园之后的感受,永达建(江苏)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周长稳十分感慨:“以前大家都叫我们‘包工头’,现在有了自己的劳务公司,又有产业园这么好的办公场所,大家集聚在一起,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漂泊’,企业形象提升了,谈业务的时候给人的感觉也更放心了。”

  周长稳所说的产业园是中亿丰建设集团与苏州相城区政府共同打造的江苏建筑服务(苏州)产业园,成立于2019年11月,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元联科技文化创新产业孵化基地,面积约8200平方米。目前共有85家企业入驻,涵盖13家工程建设企业、59家建筑劳务企业、5家工程设备企业、4家咨询管理企业及4家建筑科技企业。

  产业园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的模式,通过聚合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着力于打造建筑工地+建筑服务产业园+建筑产业工人服务平台,形成“一地一园一平台”的“三位一体”建筑产业工人全生命周期生态机制体系,方便建筑业企业和建筑产业工人就地、就近、就便进行双向选择。

  通过与劳务队签订合作意向书,产业园引导劳务班组或建筑产业工人成立专业作业企业,已有劳务企业转型为工程承包企业,进驻产业园,成为名义上的自有产业工人队伍的一部分,享受产业园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接受产业园的管理。

  “为了规范入驻企业,我们定期组织召开产业园入驻企业座谈会、双周管理例会、人事管理培训会等,提高企业黏性。同时,提供税收、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增值服务,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对于产业园内的建筑劳务企业,我们还定期监督建筑产业工人的工资发放、社保缴纳、福利保障等情况,督促企业切实保障工人的基本权益和福利,以此提高工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产业园主体管理公司江苏中杰建兆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寒说。

  据了解,为解决劳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中亿丰建设集团正着手打造建筑产业工人服务平台,平台以企业库和工人库为基础,可实时看到目前在册人数、劳务人员工种类别需求变化、项目分布、人员区域分布等情况,方便劳务企业和产业工人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和技术技能需要。

  除中亿丰建设集团外,南京大地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正式入股江苏建筑服务(苏州)产业园,并成立新绿科建筑劳务有限公司,与产业园签订园区入驻协议,借助产业园平台加快新型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育。

  实施权益保障行动让建筑工人生活更加“体面”

  【政策】

  《工作方案》指出,营造和谐劳动环境,积极探索工住分离的集中居住区建设,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建设或集体承租施工临时居住点,支持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帮助解决建筑从业人员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支持流动建筑工人向城镇居民转变,帮助工人就近落户,享受市民待遇。

  【试点】

  提起建筑工地宿舍,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设施陈旧的板房、逼仄狭小的空间、杂乱无章的环境,“脏、乱、差”成为建筑工地宿舍的代名词。然而,在中建八局三公司南京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南指廊扩建项目上,有一片“工友村”,那里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与印象中的板房宿舍大不相同,受到了广大工友的一致好评。

  “我们‘工友村’的建设主要以建筑工人需求为导向,在材料上,用的是阻燃岩棉板搭建,宿舍内除安装空调、温感消防喷头、LED灯照明灯具和USB手机充电插座等常规生活设施外,还配备了24小时智能空气能热水器、夫妻房等人性化居住设施,并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项目经理孙洪飞说。

  在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上,“工友村”中职工超市、棋牌室、医疗室、理发室、电影广场、健身房等一应俱全,满足了工友的不同生活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建筑工人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环境,增加他们的熟悉感、亲切感,“工友村”参照新农村建设模式,将每个生活小院以带有地域乡情、和谐社会关键词的名字命名,同时在墙上绘制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形成富有家园文化气息的单体村落。

  现如今,除了满足工人们的生活需求,丰富他们精神生活之外,“工友村”作为培训、管理“基地”的作用也在不断显现。

  2021年8月至10月,中建八局三公司在徐州中医院项目“工友村”进行培训模拟试点,场地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覆盖4个工种,设置16个工位,单次同时满足40人实训考评任务,探索出“培训基地+生活营地+生产工地”的“三地模式”。培训基地是指专门负责提升产业工人综合素质的培训场所,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对工人实操能力进行考评指导,将理论的“虚”与操作的“实”相结合,提升工人培训考评的实际效果。生活营地即建设“工友村”,在村内设置农民工业余学校,开展每周一讲、职工学堂等活动,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提升职工自身素质;生产工地就是在施工现场设置安全讲台,每天开展班前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

  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工友村”形成了工人安全帽编号实名制管理、黑名单管理、将实名制管理平台融入“工友村”物业化管理等一批特色做法,提高了劳务实名制管理水平。此外,通过集成党群工作资源,还形成由工会牵头,工程、安全、技术、商务等其他系统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格局,建筑工人们在“工友村”不仅住得舒心,也提高了工作技能。

 

  拜名师学手艺推进产业工人培育新模式

  【政策】

  《工作方案》指出,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绩优者多得”的原则,鼓励凭技能创造财富、增加收入。

  

  【试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上,来自江苏佰拓建设有限公司的高海建从28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砌筑项目冠军。那一年,高海建38岁,从入门到一举夺冠,他用了整整19年。“我也是从一名什么都不懂的学徒开始做起的,回顾我的人生经历,个人的不懈努力是一方面,但如果没有师傅的悉心教导和公司的培养支持,就没有今天的我,这其实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份传统手艺传下去。”高海建说。

  2020年,“高海建江苏工匠工作室”正式成立,推行“新型学徒制”,由高海建、企业总工、工程部经理组成“师傅”团队,每季度进行一次人员结构摸底,对人员进行选拔,最终将有潜力的“好苗子”纳入工作室中。针对这些学徒,采取“线上+线下”方式,每月进行一次集中技术培训,再由他们把学到的知识传授下去,教给项目上的工人。与此同时,高海建利用空余时间,深入到不同项目中,和工友们一起扎在工地,将现场变成学校,为工人们做好示范,教导他们如何将工作做好、做精。

  如今,高海建已成为企业技术负责人,也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聘讲师,但他始终认为,瓦匠离不开瓦刀,能把这份“匠心”传承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他也从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目前,“传帮带”模式的推行已经成效初显,由他培养的徒弟在常州市职业技能竞赛、常州市武进区建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同为一线建筑工人出身的“全国劳动模范”沈春雷,从瓦工做起,扎根一线四十载,刻苦钻研技能,成为“江苏省大工匠”。2017年,“沈春雷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江苏广兴集团成立,沈春雷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把自己所学所长教授给更多的人。

  通过集团公司开展的内部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张庭松、张远祥、张正双等砌筑工选手在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沈春雷大师工作室的成员。通过理论授课、外出培训、实操训练、驻厂学习等方式,他们在夯实技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学习装配式构件生产、吊装、施工等基本知识,为公司转型升级做好人才准备。

  “在平时培训中,我们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内外技术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发现、发掘更多值得培养的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推动高手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还可以了解掌握砌筑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据沈春雷介绍,工作室十分注重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得知镇江技师学院的砌筑工选手能够经常在全国、国际砌筑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名次后,便积极与该学院选手开展同台训练与交流学习,推动成员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在技能技艺的传承之外,大师们带给周围人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好学、吃苦耐劳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激发了很多一线工人的斗志。

  今年47岁的张家海来自安徽,自进入佰拓公司后,从一名小工成长为大工,目前,他已是一名工长,相当于公司的“管理层”,带领了一支近30人的队伍,收入也大幅提升。“我们身边有很多都是从一线工人走过来的,现在公司给的平台很公平、很广阔,只要你肯学、肯干,还可以往上晋升,成为劳务经理、副总,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张家海说。

  在沈春雷工作室中,多名成员主动参加成人学历教育,参加国家注册一级造价工程师、注册一级或二级建造师考试,还有的自学BIM(建筑信息模型)建模技术,整个工作室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方直 王璇




品牌推荐



友情链接